管控有力,雾霾天越来越少了!

2019-02-22 11:56:23发布

(导读:全文2099字,预计阅读10分钟)

  中国环境报记者童克难

  “过去一两年空气质量确实变好了,去年入冬以来我出门很少戴口罩。”在北京市龙潭湖公园内,一位晚练的老者说。

  老者的话,代表了公众近两年在秋冬季期间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感受。

  口罩使用的频次越来越少,蓝天白云不再是人们的“奢望”。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2.6%,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分别下降了25.8%28.8%

  “2018年前三个月气象条件相对有利,但10月以来与2017年相比开始变差,特别是11月。空气质量改善和浓度下降,人努力占了2/3左右,天帮忙占了1/3左右。”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说。

  预报更准确,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和标准逐步完善

  2019215日,针对18日到25日可能出现的中度到重度重污染过程,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通知,要求相关城市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多个省(市)按照要求修订了应急预案,为大范围重污染天气出现时的统一预警发布和应急措施联动提供了基础。

  措施更精细,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发挥最大的减排效益

  按照《邯郸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建筑工地“三色”清单相关标准和要求,位于邯郸铁西大街和邯钢路交叉口的荣盛城施工工地由于环保措施到位,被评为绿色工地。安超介绍说,现在除重污染天气外,企业可以一直正常施工。

  不仅对建筑工地,在20181115日至2019331日期间,邯郸市也对重点行业实行差异化错峰生产管控措施。全市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538家企业逐企开展绿色评估,根据绩效评价指标分行业、分区域、分企业、分设备建立了采暖期差异化管控清单。

  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实施清单化管理,其目的是精准管控,防止“一刀切”的情况出现,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发挥最大的效果。除了秋冬季的错峰生产,这种手段在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减排措施中也发挥着很大作用。

  在2018年至2019年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中,均对应急预案减排措施清单的编制和修订提出了相关要求。

  为使企业在重污染过程中的减排措施可操作、可考核,真正实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各地在应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将减排措施落实到具体生产工序和生产线,实施“一厂一策”的清单化管理。科学的减排核算方法,使管控符合黄色、橙色、红色预警期间污染物减排比例分别达到10%、20%、30%的要求。

  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各城市纳入应急减排清单的企业合计约12万家。一些进行深度治理和排放较小的企业也首次进入应急管控预案的“白名单”,即在重污染天气下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生产负荷。

  目的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原则是尽可能小地减少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各地也在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应急管控的措施和手段。

  如河北省衡水市,在重污染天气过程中,仅对2.3万辆高排放货车和7.6万辆注册10年以上的小客车实行部分限行。

  “衡水市机动车保有量为88万辆,实行尾号限行政策,每天至少有1/5的机动车车主出行将受限,单双号限行的话影响面更大。衡水市只对高排放车辆和老旧车辆限行,影响面小了但减排效益却很可观。”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管控更有力,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峰值浓度明显下降

  山西省省长楼阳生就应对重污染天气作出批示,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

  河北省副省长李谦带队夜查暗访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情况,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严格执行错峰生产和应急减排措施,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天津市突出标准引领治污,通过发布火电、铸锻行业、炉窑及生物质锅炉等地方标准,有序强化重点领域提标治理和执法监管。

  河南省利用“污染天气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省市县三级信息调度,明确专人负责,分层级上报、自动汇总各地管控工作情况,实现省、市、县三级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高效、快捷地指挥和调度。

  ……

  各地的高位推进和有力管控,使2018年重污染天气在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峰值浓度等方面在总体上均有下降。

  以20181130日至123日期间全国出现的大范围重污染天气为例,其气象条件与20161229日至201714日的‘跨年霾’很相似。但数据显示,这个过程中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城市数量下降了61.5%PM2.5日均浓度峰值下降57.4%,小时浓度峰值下降52.5%

  “预计1130日至123日,我国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北部将出现一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像这样的“预警提示函”,2018年,生态环境部向相关地方共发布9次。据介绍,每次在不利气象条件来临前,生态环境部都会组织重污染天气决策会商,如有必要就及时提醒相关省(市),要求其在同一空气流场内的城市共同采取减排措施。

  一方面及时发函对地方进行提醒,另一方面则强化监督执法。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工作人员介绍,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工作组在工作中,根据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情况,随时调度强化监督工作组对照清单,全力督促地方落实应急减排措施。

  2018年的15轮次,工作组共检查减排清单内企业(点位)34697个,其中工业企业33948家,建筑工地749个,覆盖比例约50%。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曝光并交办地方政府,全面督促企业完善“一厂一策”,落实了减排措施和要求。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