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整治祁连山环境破坏问题

2019-09-23 15:13:34发布


 

 

n   整改背景及原因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国家早在1988年就批准设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以来,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对此,**总书记多次作出批示,要求抓紧整改。在中央有关部门督促下,甘肃省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情况没有明显改善。

n   导致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

一是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问题严重。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探矿、采矿活动,造成保护区局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

二是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当地在祁连山区域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流域高强度开发水电项目,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三是周边企业偷排偷放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环保投入严重不足,污染治理设施缺乏,偷排偷放现象屡禁不止。四是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不力。20159月,原环境保护部会同原国家林业局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对甘肃省林业厅、张掖市政府进行公开约谈。甘肃省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约谈整治方案瞒报、漏报31个探采矿项目,生态修复和整治工作进展缓慢,截至2016年底仍有72处生产设施未按要求清理到位。

 

 

n   主要整改措施

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被通报后,甘肃省紧盯突出问题,全力推动整改措施落地见效,相关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全面负责推动甘肃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在整改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深入反思检讨,找准问题根源,认真汲取教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党政主体责任有效落实

(二)紧盯突出问题,明确整改目标,制定整改方案,全力推动整改措施落地见效全面关停退出保护区探采矿项目。保护区水电开发项目完成阶段性整改依法依规整治旅游设施。

整治草原超载问题。加强环境监管,打击保护区内违法违规活动

(三)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监管

 

 

n   经验启示

(一)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85月,**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大会上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对此,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抓手,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狠抓工作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各地党政部门必须增强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自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各部门各方面。因此,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妥善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然选择。各地在发展过程中,要深刻吸取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教训,无论是编规划、定政策、上项目,都必须坚守生态环保红线、底线的原则,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完善制度体系为保障

甘肃在立法层面为破坏生态行为“放水”等问题,对各地是一个深刻教训。无论开展哪一项工作,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编密织牢制度笼子,构建起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更加有力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必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举措办法

甘肃在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过程中,针对保护区内旅游项目的关停退出或规范运行等重点难点问题,在国家相关部委、有关科研机构的指导支持下,坚持差别化整治的原则,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做法。对于各地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碰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