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新时尚

2019-09-10 10:23:34发布

一、     垃圾分类的定义

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二、     垃圾分类的现状

1.   国内现状

6月初住建部、发改委等9部委发文宣布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垃圾分类逐步引发热议。71日,上海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垃圾分类无疑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从已经上线的“创业项目”来看,“上门代收垃圾”是当前最热门的选项之一。有消息指出,目前上海网约代收垃圾APP极为火爆,在一些上门回收的APP应用中,用户增速明显加快,并且叫上门回收垃圾的下单量也逐渐增加,重复下单率也很高,平均七天下一次单。据了解,网约代收垃圾App上线半年以来,在上海已经服务超过150万的用户,而且其中七成用户为80后群体。

 

2.   国外现状

垃圾回收作为一种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回收产业正在全国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

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居民对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这不仅表现在他们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耳熟能详;而且,在这里为垃圾分类处理出钱,就像为能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付费一样天经地义。

 

三、     国内对垃圾分类的举措

1.   推进垃圾分类 ,推动绿色发展

a)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b)  坚持全程管控,注重系统推进

c)   聚焦重点领域,突出四项举措

d)  推动社会参与,形成共治格局

e)   突出制度保障,确保长效管理


       2 .   加强能力建设 ,注重环节衔接 、着力构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

a)   统筹布局, 合理规划加快全程体系建设

b)  科技引领、 管理创新,建立各环节双向监督机制

c)   科学规划 ,多方合力重点推进末端设施建设

3.   坚持党建引领 ,动员各方力量、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垃圾分类整区域推进

1)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打造全链条、一体化工作体系

2)   加强全面发动,努力形****人会分、人人愿分的局面

3)   加强“双向促进”,积极推动垃圾分类与社区治理融合

4.   育人为本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校园垃圾分类

a)   加强政策引领,注重顶层设计

b)  突出育人为本,融入学科教育

c)   扩大普及宣传,推进家、校、社区联动

d)  坚持提质增效,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

 

四、     当前垃圾分类所遇到的问题

1.   法治滞后,且缺乏操作性

2.   居民垃圾分类认知度不高

3.   生活垃圾治理成本费用机制缺乏

4.   财政投入未能覆盖垃圾全生命周期

5.   资源化、产业化水平低下

6.   垃圾治理的共识基础薄弱

 

五、     垃圾分类带来的新机遇


1.   垃圾分类将推动整个固废产业链协同发展

 

垃圾分类由“鼓励”转向“强制”将推动固废全产业链的变革与发展,对于前端制造、中端收运、后端处置企业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a)   从前端来看,垃圾分类的强制推进有利于提升资源的回收率,利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发展。

b)  从运输端来看,不同于以往的混装混匀,现行准则要求生活垃圾投放、分类运输,严禁先分后混,这意味着大部分城市现行环卫车辆难以满足分类要求,环卫车辆需求有望提升。

c)   从末端处理来看,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短期内可能导致垃圾焚烧需求量的降低,产能利用率出现下滑,但焚烧质量的提高有望拉动焚烧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2.   垃圾分类带动环卫、厨余等固废处置设备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垃圾分类全面开展后,我国将一改过去混装混运的局面,生活垃圾将实现分类运送。由于湿垃圾含水量高以及有害垃圾危害性高的特点,这两类垃圾将需专用车进行运送,根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占比约为1%

考虑回收率问题,假设我国湿垃圾占比为20%,有害垃圾占比为1%。湿垃圾专用车运载能力为6.8万吨,平均售价30万,有害垃圾专用车运载能力6万吨,平均售价30万。则新增垃圾运输车市场空间约为53.38亿,环卫设备空间需求大。

 

六、     垃圾分类的新挑战

垃圾处理的三个环节中,生活垃圾的减少有赖于“组织化”的工业生产和商业模式,垃圾的循环利用依赖于技术的突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两者都依赖高度的组织、规模、资本驱动和国家政策扶持。而“垃圾分类”是这个体系中“人”直接参与的环节。

换言之,减少生活垃圾总量环节和循环处理环节在逻辑上是单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而垃圾分类环节则体现出多中心的参与性“治理”模式。

七、     垃圾分类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要符合前后两个环节的客观“科学”标准和需求,同时另一方面要促进居民“自觉自愿“地加入到这一日常的繁琐活动中,形成一个主动参与的空间。

垃圾分类管理的一大内涵,就是把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垃圾处理事务中来,从国家和大型企业/公共机构的集中性职权向社会分流,加强多元”治理“的逻辑。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