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违法案例】温州市鹿城区刘某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犯罪案

2022-10-13 10:26:14发布

01、 案例特点

该案件是执法人员凭借办案经验发现违法线索,利用无人机排查确定加工点的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环境犯罪典型案例。

02 、案情描述

2022年4月,温州市生态环境局鹿城分局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时发现一辆货车多次停靠在同一位置,车上每次装载不同数量的废桶。根据日常执法经验,执法人员判断可能存在危险废物处置类环境违法行为,于是用无人机对货车停靠位置周边进行勘察,在距货车停车位置不远的山脚发现一处废桶回收处置加工点,占地面积约1亩,场地内堆放有大量废油桶及切割加工后的铁皮,地面遍布油污且未采取防渗漏措施。执法人员对加工设备、废油桶和切割加工后的铁皮等进行查封,并委托专业机构对固废属性进行鉴定。

经鉴定,该加工点内的废油桶、已切割加工的铁皮等沾染有废矿物油,均属于危险废物(类别HW08,废物代码900-249-08)。经进一步调查确认,该加工点非法处置的危险废物超过30吨。

03、 处理结果

该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八十条的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16〕29号)第一条第二项的规定,温州市生态环境局鹿城分局于2022年5月26日将案件移送公安部门,目前公安部门已对该案进行立案侦查,并对2名涉案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04 、典型意义

一、提高人员素质,将执法工作落在“细”处。日常巡查是执法手段中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要求执法人员不仅要经验丰富,还要具备细心与责任心,从细微的线索中发现问题。本案涉及的加工点地理位置偏僻,并设置围挡增加隐蔽性,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中根据废桶、运输车辆等特征物加以关注,继而摸排到相关线索。

二、利用现代科技,将执法工作落在“高”处。本案是典型的“传统人力发现+现代科技排查”相结合的案例,执法人员发现“关键物”线索后,使用无人机扩大搜索面积,提升视界高度,破除了该类违法加工点隐蔽性高的查处难点。

三、委托专业机构,将执法工作落在“精”处。对于该案中来源、去向不明的固体废物,生态环境部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危险废物属性鉴定,为“严重污染环境”的认定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体现了执法的专业性。

四、强化警示宣传,将执法工作落在“实”处。涉及危废的资源回收处置类案件,易出现同一区域内多发、频发的情况。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将执法与普法相结合,通过设置警示牌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给周边废品回收点以有力警示。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