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文1724字,预计阅读9分钟)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李玲玉
“专家仔细‘把脉问诊’,甚至从原单位调集设备支持我们,他们给出的提议,我们特别珍惜。”提起跟踪研究的治霾专家团队,山东省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科长张培勇如是说。
2018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科技在精准治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市定一策,送上“神助攻”
在制定排放清单、做好源解析的基础上,工作组为各市提出“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和重点污染源控制与治理技术方案,为精准施策、精准治霾送上“神助攻”。
攻关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表示,“2+26”城市及区域精细化来源解析结果和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支撑了各地方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提高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性。
“国家队”与“地方队”联手,解决了科研成果不落地、地方政府“有想法、没办法”的问题。
结合排放清单,工作组下沉河北省廊坊市各区县,对近500家企业进行“一对一”指导,明确预案减排措施中不同预警级别下的限、停产措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立了一支600多人的专家队伍提供技术支撑,并派出专家组针对锅炉整治等重点问题进行精细化排查,量身打造解决方案。
江苏省徐州市组织了一支30余人的团队实地调研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走进施工工程以及港口码头堆场等场所了解情况。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赵秋月表示,希望专家们能够给徐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出谋划策。
“去年春节刚过,我们就请各行各业的专家齐聚安阳,确立减排目标,梳理技术路线,进行行业指导。”李俊华指着重点行业企业名单说,“专家们还为企业度身定制‘一企一策’,开展深度改造。”
“专家开的药方就是灵。”浙江省海宁经济开发区一家纺织企业的负责人对专家团队赞不绝口。这家企业此前安装过废气处理装置,但排污指标时好时坏。专家结合该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排放情况制定改造方案,推荐了更先进的定型机废气治理装置,并在烟囱上安装了检测系统,一旦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处理。
“它有两级冷却,可以确保废气出来时温度更低,后续静电处理就能更彻底,整体来看,效果比原来提升了好几倍。”企业负责人介绍说,“以前每天早上醒来,最关心的就是排放有没有达标,生怕出问题。现在有专家指导,我们把环保做好了,生产起来心里也更踏实了。”
安阳市一家煤化工企业负责人拿出一组数字:“根据‘一企一策’的要求,我们在环保上投资1.5亿元引入了5套脱硫脱硝设备,实现了超低排放,还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去年的年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是有史以来环保投入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
管理智能化,不搞“一刀切”
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过去我们的环境执法往往是经验式、任务式的,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设备,我们的执法更加精准。”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赵志威介绍。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布设了3000余个小微PM2.5监测站,打开“天眼”,精准识别污染异常高值片区,辅助环境监察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巡查工作,改变以往“扫街”式的巡查方式,实现了执法模式的转变,提高了执法工作效率。
为实施空气质量智能精细化管理,各地纷纷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向“内涵型减排”“精细化管理”“科技化支撑”“精准化治理”转变。
2018年,全国共建设区县空气质量监测站点3500多个,基本覆盖中东部省份各个区县,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发布范围从74个城市扩大到169个城市。
8188家涉气重点排污单位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并联网,依法公开排污信息。
全国6113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实现“国家—省级—城市”三级联网监控,各地安装机动车遥感检测设备639台(套)。
天津市建成646套高架视频监控装置,采用“互联网+高架视频”技术,全方位、全天候监控全市所有涉农区的秸秆焚烧情况。配备“千里眼”后,天津市2018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
四川省成都市依托地面大气自动监测网络,将施工工地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接入“天地空一体化”监测平台。“过去没有哪个部门能说清楚成都究竟有多少个工地,现在我们掌握了成都全部工地的情况,执法人员、督查人员和网格员的工作也更有针对性。”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说。
赵志威表示,通过使用技术手段开展精准执法,就是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环境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进而改善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