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家——刘鸿亮

2019-12-02 09:07:33发布


一、人物简介


刘鸿亮,1932年6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环境工程专家,中国湖泊环境研究领域首席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二、个人经历


1954年,刘鸿亮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给水排水专业并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给水排水专业教研组秘书(至1960年)。1956年4月,加入中国***  。

1960年,担任清华大学土木系副主任、放射性废物处理教研室主任、讲师(至1980年)。


1980年,担任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常务副主任、副教授(至1982年)。


1982年,调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先后担任教授、副院长、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4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


2001年,被聘为中国海洋大学双聘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


2004年7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刘鸿亮担任法定代表人。


2007年,受聘担任湖南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2008年3月21日,刘鸿亮启程赴雅典参加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圣火点燃仪式,并担任首日的第16棒火炬接力手。


2012年6月,获得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三、主要科研成就


1、科研综述


刘鸿亮对中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水、垃圾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系统论文和著作。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攻关课题或专题组组长,获得过国家及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2、项目开展


2001年1月-2004年12月,与黄国和教授,曾光明教授合作负责国家教育部 " 新世纪网络课程工程"重大教改项目《环境工程案例库》编。

2002年-2004年,与黄国和教授,曾光明教授合作负责国家863高技术重点项目"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理论,方法,技术及示范工程建设。

2003年-2005年,与黄国和教授、曾光明教授合作负责2003年度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 "

2003年1月-2004年12月,与黄国和教授、曾光明教授合作负责中国工程院资助项目"提高三峡库区水质标准,保证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该项目包括 UWQM不确定性水质模拟,网格优化,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模拟河段长度共 660 公里,分为 20 个子河段,6600 个河流横断面,25 个流带,共16.5万个网格被用于计算。模拟与决策功能 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为国内外大中流域规划与开发提供了最先进的工具 。


3、学术成果


截至2013年,刘鸿亮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10余本,译著《湖泊管理指南》、著作《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是在中国首次发表的有关湖泊环境方面的专著。


四、重要讲话


对于水污染,刘鸿亮院士曾说:“人们习惯于谈论防洪减灾,殊不知作为一种人为制造的水患,水污染带来的不良后果丝毫不亚于洪水带来的灾难。” 中国由于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的河段约占23.3%,45%的河段鱼虾绝迹。全国大型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达到中等污染和重度污染。而同时,赤潮发生频率的增加及泛滥范围的扩大,也证明了海洋污染的日趋严重。

刘鸿亮院士说,一项对中国118个大城市地下水的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由于大量未经充分处理的污水被用于灌溉,有1000多万亩农田受到重金属和合成有机物的污染,仅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就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为此,刘鸿亮院士提出控制水污染发展的两种对策:一是逐步提高城市废水处理率;二是加强推行节水减污的清洁生产力度,使工业用水量、废水量和污染负荷进一步降低。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