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消化

2019-09-29 11:11:30发布

厌氧消化有什么特点? 

厌氧消化是指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控制地使废物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和稳定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也称为甲烷发酵。

    其优点是能将废弃物中生物能转化为易于使用、高燃烧值的沼气,不需要通风设备,设施较简单,运行成本低,较为节能,消化后得到的沼渣性质稳定,还可作农肥、饲料和堆肥原料。

    其缺点是厌氧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慢,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常规的厌氧消化方法处理效率低,设备体积大,还会产生硫化氢等恶臭气体。


厌氧消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厌氧消化是发达国家近十年来新开发的一项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在国外应用已相当广泛,欧洲固体垃圾厌氧处理的总量在2000 年已经达到100万t/a,占处理总量的1/4,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我国在利用农村的人畜粪便及农业固体废弃物制沼气的家庭用小型化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技术处于世界领先,但是目前这方面的实际工程化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的北京市董村分类垃圾综合处理厂(650 t/d) 和 上海市普陀区生活垃圾处理厂(800 t/d) 主要工艺采用厌氧消化技术。


 


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主要采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其他处理方式只占1.2%,这其中只有一部分采用的是厌氧消化。厌氧消化的工程应用在国内刚刚起步,没有系统的统计数据。

    从前景来看,厌氧消化可以有效处理生物质废物,产生的沼气可以用来发电或供热,沼液沼渣等副产品可以制成优质卫生的肥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根据我国初步工程实例经验,每吨餐厨垃圾可以生产沼气78 m3,发电180 KW•h,生产有机肥料70kg。因此,厌氧消化技术在“垃圾围城”和能源短缺困境下发展前景广阔。


影响堆肥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堆肥垃圾的性质、堆肥温度、通风量等因素均会影响生化堆肥的效果。

    堆肥进料的颗粒大小以25~75mm较为合适,而其中C元素与N元素的比例也有一个适宜的范围,在此范围之外微生物的生长会因“偏食”而受到抑制。堆肥垃圾的适宜含水率也有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垃圾中有机物含量越高,适宜的含水量也越高,实际操作时可视情况添加污水、粪便等提高含水率,或添加稻草、木屑等降低含水率。

    堆肥实际上主要利用的是微生物的好氧反应,因此通风对堆肥效果也有影响。而不同堆肥阶段的要求温度有所差异,在55℃上下,同时还要求堆肥的最高温度达到60~70℃维持24小时,以杀死病原微生物和植物种子。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