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原则是什么?
目标可达性原则。地下水污染治理首先要满足地下水相应的使用功能,其次综合考虑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居民住宅用地、建筑用地是其他商业用地等土地利用用途,治理后地下水环境状况对人群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可以接受。
技术有效性原则。地下水污染治理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毒性、迁移性或污染物浓度。
经济合理性原则。地下水污染治理应具有合理性,并考虑治理成本的可承受性。
技术安全性原则。地下水污染治理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施工过程不会对施工人员、周边人群健康以及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可实施性原则。地下水污染治理应具有施工、运行、维护等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可实施性。
(2)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内容有哪些?
地下水污染治理主要包括控源和清污两大方面内容。控源是指控制和消除污染地下水的污染源头,避免污染物持续进入地下水水体中。清污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手段降低或者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例如把污染地下水抽取出来经处理后回灌入地下或者用于其他用途,或者向污染地下水中注入化学、生物或者生物化学的药剂以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3)什么是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控制?
对于风险较高的地下水污染须采用主动修复的方式,在现场对下水进行原位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或将污染地下水抽出来后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风险较高的地下水污染采用主动修复措施之后,以及对于风险较低的地下水污染,宣采用工程控刹或者制度控制的方式进行风险控制。
工程控制措施是通过设计并建立阻止目标污染物扩散或阻止污染物暴露的工程设施,限制暴露和(或)控制污染物迁移。如对污染源进行覆盖,以避免污染物与人体的接触,避免降雨携带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中,阻断污染物从污染源向外部的迁移;在污染源的周围设置垂向或底部水平方向的防渗墙或屏障,防止污染物向外部的扩散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使污染源中的污染物稳定化或降低污染物的毒性等。工程控制措施的施工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工程建设周期相对较短,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污染场地。
制度控制是采用行政许可、规划等手段限制受体接触污染地下水,来控制污染地下水的风险。如禁止在受污染地下水的分布范围内设置饮用水井或其他水井,从而防止受污染的地下水进入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造成危害。制度控制不属于治理技术,而是可用于场地清理的非工程技术手段,可以与多数其他污染地下水治理技术共同使用。除此之外,制度控制的实施通常伴随监测自然衰减技术的联用,利用地下水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去除污染物,并进行定期监测,直到污染物浓度达到风险控制目标。
- 贮存场、填埋场的地下水监测因子有哪些?
- 第 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 贮存场、填埋场的大气监测要求有哪些?
- 贮存场、填埋场的地表水监测要求有哪些?
- 贮存场、填埋场的地下水监测因子有哪些?
-
小动物保护协会呼吁建宠物隔离制度(生命面前人与动物平等对待)
-
现在废气污水最后的处理是去了哪里?
-
地面气象观测系统的组成部分
-
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智能综合气象站
-
地面气象观测系统的组成部分
-
水雨情自动监测系统
-
雨量监测站安装说明
-
水库水雨情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