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排水管网普查及非开挖修复-黑臭水体治理案例分享

2019-03-03 19:14:56发布

项目背景

污水管网是城市重要的市政设施,其功能状况与水环境改善直接相关。苏州城区有污水管网近2000km,其中部分管网已使用近30年,老化严重,功能和结构状况较差,渗漏现象较多,突出表现在旱季时污水渗漏入河,而雨季时大量外来水进入污水管道致使污水漫溢入河。

近年来,苏州市排水管理部门结合日常养护,通过管道内窥镜、CCTV等先进技术对污水管道功能性、结构性状况进行排查评估,追根溯源查找雨污互通点、管网破损点和错接私接点,共整改问题3000余个。在全国率先探索使用技术可靠、施工面小、修复效果好的非开挖修复技术,对部分老旧管网进行整体修复,尤其是混凝土管道和砖砌污水窨井的整体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已修复区域污水管道渗漏、漫溢得到明显控制,污水厂进水浓度稳步上升,河道水质改善明显。

实施程序

1. 摸排调查确定管网修复区域

前期通过CCTV 结构性检查及网格化调查,发现部分老小区、老街巷等处的污水支管存在管道渗漏、管道与窨井口连接处渗漏、窨井井壁、底板渗漏等问题。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开展系统性修复,实施范围为苏州城市中心区,北起沪宁高速公路,南至京杭大运河(东西),西起京杭大运河(南北),东至苏嘉杭高速公路,另包含国际教育园北区、吴中区西塘河以西区域、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北区、平江新城以北区域、虎丘湿地公园,面积约106km2

2. 制定计划确保工作任务落实

2016年10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了清水工程方案,2016年底启动苏州城市中心区污水管网修复工程。2017年3月,市水务局组建城市中心区污水管网完善及修复工程项目处,作为控源截污工程的项目法人,有效推进项目各项工作。发改委可研批复后立即开展各项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做到每个环节不脱节。

3. 认真调研比对选取最佳工艺

由于大范围开展管网非开挖修复在全国范围内较少,市排水管理部门在工艺选择上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市水务局组织中国非开挖协会、上海非开挖技术协会、中国地质大学等行业内的专家对管网修复方案进行了咨询论证,考虑到管网非开挖修复的时效性,为把对居民正常排水及出行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最终采用紫外线原位固化(UV-CIPP)、原位点状固化和离心喷涂工艺对管道和窨井进行修复。

紫外线固化式原位管道修道过程

4. 严格管理大力推进现场施工

为确保项目高效实施,实行“定责到人、定期到日,周调度、月督查,现场协调、现场落实”的制度,将项目实施进度用表格进行细分,形成详细的推进计划,明确工程标准和重点难点,确定具体的完成期限。定期召开项目推进协调会,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场协调、现场落实、及时解决。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清水通道、重点河道周边37km管道修复施工。


实施效果

1. 经济效益

通过非开挖内衬修复,使老旧污水管道焕发新生,大大减少翻建的工程费用。经测算,已完成修复区域在减少污水渗漏入河的同时,可减少外来渗入水量约5000吨/ 天,节约污水厂年运行经费近200万元。

2. 环境效益

已完成修复区域的污水泵房月平均运行液位下降50cm以上,所辖管网运行液位也明显下降,旱季低水位运行更加可控,雨后污水运行水位也得到有效控制,汛期污水满溢风险降低。

3. 社会效益

传统开挖修复妨碍交通、破坏环境、影响市民生活,社会反响强烈。而非开挖修复具有施工时间短、设备占地面积小、施工方便等优点,对居民出行、生活影响较少,低影响、低扰度,获得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总结

控源截污是一项长期、复杂、动态变化的工作,在工程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建、管结合,保证工程效益的最大体现。整个修复项目将在2018年全部完成,从而有效控制苏州污水入河,减少雨水渗入污水管网,使苏州的河道“水清、岸绿、景美”,全面改善与提升城区水环境,提升污水厂处理效率,推动构筑苏州生态宜居高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