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了一段时间,碰到的问题是其中一边池被“锁定”曝气、而中池改进水以后,中池的污泥就始终推流到另一座沉淀池的边池,结果中池的污泥浓度极低,而沉淀池的边池污泥浓度很高,造成“泛泥”和磷的二次释放。对于上述描述的一些情况,想请教下面问题:
(1)该建议对现行的工艺合理吗?(2)建议中能解决中池大量推泥的弊端吗?(3)现行的工艺厌氧—好氧段时间分配合理吗?
实践了一段时间,碰到的问题是其中一边池被“锁定”曝气、而中池改进水以后,中池的污泥就始终推流到另一座沉淀池的边池,结果中池的污泥浓度极低,而沉淀池的边池污泥浓度很高,造成“泛泥”和磷的二次释放。对于上述描述的一些情况,想请教下面问题:
(1)该建议对现行的工艺合理吗?(2)建议中能解决中池大量推泥的弊端吗?(3)现行的工艺厌氧—好氧段时间分配合理吗?
(1)该建议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合理。但要作些调整,即在锁定左池的前提下,延长左池进水的时间,相应减少中间池进水的时间,这样更合理,理由从下条可知。
(2)左池进水的时间增加后,左池更多的污泥推至中池,使中池的泥比调整前的多,可以使中池进水时间结束时的污泥浓度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多。
(3)至于厌氧好氧的时间是要根据脱氮除磷效果要通过试验来定的。无论左池和中池进水时间如何调节,二池总的进水时间是不变的,中池进水时间增加而左池进水时间减少,推到右池的流量是一样的,但流过去的污泥绝对量会减少。当然各池的污泥浓度不可能平衡,这是交替式曝气池的特点。
至于要缩短周期的时间是不对的,对于设有厌氧段的工艺,如果缩短周期时间,由于边池出水前的预沉淀时间不能缩短,所以每周期中的好氧和厌氧时间就不够了,即使不考虑除磷,要缩短周期,也要在污泥的沉降性能好的情况下,这样才能减少预沉淀的时间,而保证生化应该阶段的时间。还要说明的是UNITANK工艺对脱氮除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磷会制约脱氮效果。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