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文671字,预计阅读3分钟)
在近日召开的生态环境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打赢蓝天保卫战,首先要解决人们思想中大气污染的“天生论”“传输论”“部门论”。
思想认识上偏了一寸,行为就可能偏出一丈。在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这三种错误的思想论调实在要不得。要取得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胜利,首先要清除这些思想上的“雾霾”。
无论是强调地形、产业结构等先天不足的“天生论”,还是责怪邻居污染的“传输论”,抑或是“甩手”“甩锅”给生态环境部门的“部门论”,实则都是一种自身不努力、推卸责任的不作为思想。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绩究竟靠哪些因素?数据表明,在2017年的空气质量改善幅度里,人为因素占了70%;2018年空气质量浓度下降中有2/3左右的功劳归之于人努力。这都表明,只要主动作为,脚踏实地,勇于担当,污染治理是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
实践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兰州市无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产业结构,都不比其他重点城市占优势,却通过努力实现了空气质量有效改善,被生态环境部推介为典型。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关注度高、压力大,但其力度足,决心够,已经从末端治理转移到结构调整上,空气质量提前一年完成目标任务。北京在2017年取得PM2.5年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的基础上,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抠,实行精细化管控,去年PM2. 5年均浓度控制在51微克/立方米。
当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更需要我们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摒弃错误的观念和论调,团结一致攻坚克难。与其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甚至推诿扯皮,不如撸起袖子加油干,早日赢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相关问题
- VOCs 与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
- VOCs 会影响气候变化吗?
- 根据GB3095中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非甲烷总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VOCs的控制有关系吗?
- 如何正确理解气候变化的范畴?
相关文章
-
碳排放是如何进行核算的(化石燃料燃烧和伐木毁林对气候的影响)
-
这些新规、标准自11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些新规将影响你的生活!)
-
“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2021年10月14日起施行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
-
重庆市委书记、市长调研广阳岛生态修复工作
-
如何举报环保问题 12369网络举报平台
-
生态环境部公布7月全国“12369”环保举报办理情况
-
督察整改看成效——重庆缙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