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解读)

2021-01-25 15:10:00发布

  “绿色矿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既要严格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又要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控制在环境可控制的范围内;对于必须破坏扰动的部分,应当通过科学设计、先进合理的有效措施,确保矿山的存在、发展直至终结,始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融合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轨道中的一种崭新的矿业形象。


  绿色矿山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矿业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能力。它着力于科学、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矿山资源的过程中,对其必然产生的污染、矿山地质灾害、生态破坏失衡,最大限度的予以恢复治理或转化创新。


  标准:


  (1)矿山资源开发利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不在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其附近采矿,且矿山开采没有对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公路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的地貌景观造成影响和破坏。


  (2)矿山建设项目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产方式。


  (4)矿山开采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有一定的处理措施,确保达到国家和省的有关标准。


  (5)闭坑矿山应实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


  众所周知,随着矿山的开发和利用,矿山环境问题和因其引起的各种次生地质灾害现象已逐步显露端倪,有的还造成严重后果。使人们意识到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国家对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相当重视,但仍有不少无证盗采、滥采的非法采矿者,为一己之利而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埋设新的“定时炸弹”。


  (2)由于以往经济体制的原因,形成所谓的群众大办矿山的混乱局面,进而遗留下大量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


  (3)地方保护主义、多头管理、执法不严等,不能使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严重影响环境保护工作。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不应再走已往开发一破坏一治理一恢复的老路子,那样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我们要创新观念,因此,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结合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精神,提出了“绿色矿山”的概念。


  矿山系统分析方法的含义


  矿山系统分析是一种科学的整体分析技术和决策方法,依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借鉴各领域的实际经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按照决策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充分调查分析,找出合理的目标和各种可行方案,凭借理论分析和科学判断,并对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和风险分析,最终做出最佳选择。其分析原则为:整体性原则;内、外因素相关性原则;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原则;局部效益与总体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绿色矿山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早在19世纪,英、美等西方国家就提出了“绿色矿山”的概念。此时“绿色矿山”的概念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对矿区植被的保护,以及对矿区周边环境的美化上。这一时期的“绿色矿山”要素就是环境。


  第二阶段:二战以后,经济社会急速发展,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前所未有,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地球的资源,特别是能源、矿产资源等是有限的,因此,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应该被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此时的“绿色矿山”概念已经从单纯的环境保护延伸至“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三阶段:当代,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问题,综合利用资源的课题也取得了众多进展;由于工业文明对地球的污染与破坏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重视,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成为重要话题;经济的空前发展,带来了人权的高度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认可的基本准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世界已经达成了“科技创新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唯一途径”这一共识。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而中国的“绿色矿山”理念也基本成熟,包括了对矿山企业的九大方面的要求:依法办矿、规范管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