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护海洋环境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2019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积极献言献策,为促进海洋环境的改善提出了很多建议意见。海洋网特别整理了部分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一起来看看。
海关总署署长倪岳峰:
坚决打击洋垃圾的走私
海关总署署长倪岳峰谈禁止洋垃圾入境,他说,一年来,海关总署坚决打击走私,强化对固体废物进口的监管。首先在打击走私方面,过去一年,我们实施的五轮强有力的专门针对固体废物的走私打击行动——“蓝天2018”,取得非常大的威慑效果。
倪岳峰介绍,为强化监管。海关在口岸上对固体废物进口实施了最严格的查验。在有大型集装箱检测设备现场,我们对所有的固体废物进口进行机检;没有大型集装箱检测设备现场,通过人工掏箱查验,实现百分之百的查验,去年固体废物进口下降的幅度是46.5%。
此外,海关还强化了源头监管和后续的稽查。2018年的机构改革,关检实现了融合,为我们境外实施固体废物装船前的检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去年通过装船前检验发现不合格的固体废物高达15万吨,有效拒这些洋垃圾于国门之外。同时,我们加强的后续稽查工作,发现有企业违法违规的,对他们的经营资质一律撤销。下一步,海关总署还将坚决打击洋垃圾的走私。
全国人大代表丁光宏: 尽快加强对海洋污染物的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呼吁,尽快加强对海洋污染物的监管,保护海洋环境。
“陆地污染和海洋污染不同,有些污水处理后已经符合陆地的环保标准,但如果排到海洋中,依旧会造成严重污染。”丁光宏用“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来比喻这种现象。他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陆地和海洋环境不同,所以排污政策标准、水质监测项目标准限值不统一。
更让丁光宏感到忧虑的是目前向海洋排污行为难以监管。“根据国家海洋局初步调查结果,全国有9600个陆源入海污染源,这意味着我们国家1.8万公里海岸线上,平均不到2公里就有一个污染源。”丁光宏说,其中,入海排污口7500余个,类型复杂,但仅有419个是被监测的。“就算是被监测的这400多个排污口,这5年来达标率均低于55%,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绝大多数无法满足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的要求。”
丁光宏建议,要尽快统一陆海排污标准,根据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和国家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决定排污口位置,“考虑到许多污染物来自陆地,应构建排污口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根据海域不同,确定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对超出部分进行预警。”
全国人大代表印萍: 加强地质工作,支撑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
“海岸带开发强烈,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功能急剧衰退。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地质工作,支撑海岸带自然灾害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印萍呼吁。
印萍表示,海岸带、滨海湿地工作尚未形成完整的灾害地质和生态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与监测格局,灾害和生态评价、预警预报和修复能力有待大幅提升,急需加强地球系统科学理念指导,注重调查、监测、评价和治理一体化工作。
印萍建议,应聚焦海岸带高危区和重大隐患区,推进海岸带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其次,陆海统筹推进海岸带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提高调查评价精度,将海岸带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纳全国减灾行动计划总框架,建设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再其次,提高海岸带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为政府避险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快海岸带陆海一体地质灾害综合监测体系建设,优先构建河口、湾区地质灾害综合监测系统。此外,加快开展全国滨海湿地生态地质调查。最后,提升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支撑能力,统筹考虑地质灾害防治和相关生态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