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滤膜是允许溶剂分子或某些低分子量溶质或低价离子透过的一种功能性的半透膜。它是一种特殊而又很有前途的分离膜品种,它因能截留物质的大小约为纳米而得名,它截留有机物的分子量大约为150-500左右,截留溶解性盐的能力为2-98%之间,对单价阴离子盐溶液的脱盐低于高价阴离子盐溶液。被用于去除地表水的有机物和色度,脱除地下水的硬度,部分去除溶解性盐,浓缩果汁以及分离药品中的有用物质等。
纳滤膜与RO膜有何区别
1、净化的水分子不同
纳滤膜:截留有机物的分子量大约为150-500左右,截留溶解性盐的能力为2-98%之间,对单价阴离子盐溶液的脱盐低于高价阴离子盐溶液。
RO膜:可阻挡所有溶解的无机分子以及任何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的有机物,水分子可通过薄膜成为纯水,对水中二价离子的脱除率可达99.5%,对一价离子的脱除率也在95%以上。
2、应用范围不同
纳滤膜:可应用于水质的软化、降低TDS浓度、去除色度和有机物,它的大部分应用领域是饮用水的软化和有机物的脱除。
RO膜:广泛应用于太空水、纯净水、超纯水的制备;化工工艺中水的浓缩、分离、提纯及纯水制备;海水、苦咸水淡化;造纸、电镀、印染等行业用水、中水及工业废水的回用。
3、工作原理不同
纳滤膜:纳滤是在压力差推动力作用下,盐及小分子物质透过纳滤膜而截留大分子物质,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
RO膜:采用反渗透方式,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
纳滤膜法
纳滤过程的关键是纳滤膜。对膜材料的要求是:具有良好的成膜性、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高、耐酸碱及微生物侵蚀、耐氯和其它氧化性物质、有高水通量及高盐截留率、抗胶体及悬浮物污染,价格便宜且采用的纳滤膜多为芳香族及聚酸氢类复合纳滤膜。
复合膜为非对称膜,由两部分结构组成:一部分为起支撑作用的多孔膜,其机理为筛分作用;另一部分为起分离作用的一层较薄的致密膜,其分离机理可用溶解扩散理论进行解释。对于复合膜,可以对起分离作用的表皮层和支撑层分别进行材料和结构的优化,可获得性能优良的复合膜。膜组件的形式有中空纤维、卷式、板框式和管式等。
其中,中空纤维和卷式膜组件的填充密度高,造价低,组件内流体力学条件好;但是这两种膜组件的制造技术要求高,密封困难,使用中抗污染能力差,对料液预处理要求高。而板框式和管式膜组件虽然清洗方便、耐污染,但膜的填充密度低、造价高。因此,在纳滤系统中多使用中空纤维式或卷式膜组件。
纳滤膜技术
纳滤膜技术是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其截留分子量在80-1000的范围内,孔径为几纳米,因此称纳滤。基于纳滤分离技术的优越特性,其在制药、生物化工、食品工业等诸多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膜分离技术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水处理技术”,自70年代应用于水处理领域后,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空前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水处理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开展了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
在给水处理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一系列的低压膜,如纳滤膜、反渗透膜等。其中,纳滤膜法水处理技术以其特殊的优势,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水处理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纳滤膜技术是从反渗透技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膜分离技术,是超低压反渗透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分支。一般认为,纳滤膜存在着纳米级的细孔,且截留率大于95%的最小分子约为1mm,所以近几年来这种膜分离技术被命名为:Nanofiltration,简称:NF,中文译为:纳滤。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纳滤膜被称为超低压反渗透膜(LPRO:LowPressureReverseOsmosis),或称选择性反渗透膜或松散反渗透膜(LooseRO:LooseReverseOsmosis)。日本学者大谷敏郎曾对纳滤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具体的定义:操作压力≤1.50mPa,截留分子量200~1000,NaCl的截留率≤90%的膜可以认为是纳滤膜。
现在,纳滤技术已经从反渗透技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介于超滤和反渗透技术之间的独立的分离技术,己经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超纯水制造、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成为膜分离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 高盐废水对活性污泥的影响有哪些?
- 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硫化物危害有哪些?
-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如何公开危险废物相关信息?
- 验收监测中,如有环境保护敏感点,是否要同时测定污染物排放及环境空⽓质量?
- 企业何时可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期限一般多久?
-
现在废气污水最后的处理是去了哪里?
-
职业病危害告知牌(甲苯)
-
职业病危害告知牌(乙醇)
-
职业病危害告知牌 (乙酸:醋酸)
-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可下载)
-
水处理中常见十大问题(污水厂里常用的药剂有哪些?)
-
废水处理常用药剂的分类(絮凝剂在使用时的注意问题)
-
什么是含油废水?(含油废水的10种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