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十条,大气十条发布时间

2020-03-31 15:23:27发布

  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10条措施(简称“大气十条”),明确经过5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通过努力,相比2013年,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城市PM10平均浓度下降15.5%;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3%、31.3%和31.9%;优良天数的比例从60.5%增加到74.2%,增加了13.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的比例从8.6%下降到3%,下降了5.6个百分点。


  “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从产业结构调整到清洁能源替代,从淘汰老旧车辆到围剿“散乱污”,大气污染治理不断提速,治理成效逐步显现。


  今年4月起,环保部从全国环保系统抽调5600名一线环境执法人员,对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上的“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散乱污”企业整治是强化督查重点内容之一。这是环保部有史以来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执法行动。


  就在几个月前,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基地,河北省文安县还有70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摊点,每天重型柴油车和冒着黑烟的小型机动车辆不下5万辆;5000多家原料企业持续不断地排放粉尘;2000多家人造板生产企业,使用上千台燃煤锅炉,不断加重这里的污染排放。文安县被挂牌督办后,开始了一场“绿色革命”:6800多家“散乱污”企业和摊点被取缔,1529台锅炉被破坏性拆除。文安的空气质量因此发生了巨变,由2016年在全省143个县市中排名100之外,进入到今年的前20名之列。


  经过不懈努力,“2+26”城市1至2月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的不利局面已得到全面扭转,3月至11月15日同比下降9.8%。


  大气十条发布时间


  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着重强化以细颗粒物(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大气十条》实施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思想统一、态度坚决、行动有力,扎实推进各项政策措施。初步建立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产业、能源结构得到优化,重点行业和领域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大气环境管理能力稳步提升。《大气十条》确定的45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部按期完成。


  《大气十条》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58微克/立方米。全面完成《大气十条》确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国办发〔2014〕21号)的要求,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贯彻实施《大气十条》情况进行考核。


  经考核,北京、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等15个省份考核等级为优秀;天津、河北、辽宁、吉林、江苏、广东、重庆、新疆等8个省份考核等级为良好;山西、安徽、江西、河南、广西、陕西、甘肃、宁夏等8个省份考核等级为合格。


  大气十条主要内容


  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3.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干净卫生,自然滋润,不但如此,淘米水也可以用来浇花,洗头,还可以用来做免费的护肤品。


  4.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


  5.喝茶剩下的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改善睡眠质量。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尽量少使用冰箱、空调,热时可用电扇或扇子。


  9.在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等,这样可以节省电,也可以减少硬盘的工作量


  10.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少坐私家车。


  11.用低碳环保的生活用品,如竹纤维面料的衣服、毛巾、内衣、袜子等,不要穿着皮草类衣物。


  12.减少外出购物,如果必须购买,可选择上网购买。


  13.在饮食上,应以素食为主,这并不是由于宗教信仰,而是畜牧业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相比之下果蔬要少得多。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暨2007年诺贝尔奖得主帕乔里博士(Dr.RajendraK.P2achauri)表示:“不吃肉、骑脚踏车、少消费,就可以协助遏止全球暖化”。


  低碳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已经陷入了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匮乏之境,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十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房价疯涨,社会矛盾激化,几乎所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城市生态体系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虽然房地产发展了多年,但仍然还处于一种粗放式发展的阶段,建筑节能意识薄弱,既造成了建造阶段资源的大量浪费,又造成了房屋持有阶段能耗的大幅提高。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保护自然生态是一场迫在眉睫的行动。


  对于房地产而言,低碳地产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低碳地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未来房地产发展中,绿色将成为基础条件,成为营销的必然条件,低碳也将成为制约经济的硬约束条件,绿色低碳将成为房地产产生价值和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大家都树立低碳意识,低碳地产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


  一问:“土十条”能否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万物土中生,“吃”和“住”都与土壤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土壤污染事件,令人担忧。


  专家介绍,这些事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两大方面。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通过作物吸收、食物链、皮肤接触和呼吸等途径,导致农产品污染物超标,损害人体健康。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谷庆宝说,“土十条”的实施,意味着食品和人居环境更安全了。他表示,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方面对土壤加以管理,是对我国土壤的一次顶层设计。


  “土十条”提出,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对建设用地实施准入管理,建立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


  “土十条”提出的风险分类管控格外重要。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王夏晖说,不同于大气和水污染,土壤污染隐蔽性强、可迁移和稀释能力弱。作为大部分污染物的最终受纳体,土壤污染物来源更复杂,不能按照同一种方式进行修复处理。土地利用和城镇建设时,也要尽量避免严重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为学校、住宅区。


  二问:“土十条”将给农业和农民带来什么?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土壤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然而调查显示,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都是导致耕地土壤污染的因素。


  “土十条”提出控制农业污染,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灌溉水水质管理。针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提出一系列严格保护措施,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


  “部分污染土地可能需要暂时休耕修复,要把‘隐形的利’和‘长期的利’结合起来。长期而言,这些限制性措施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这也符合“藏粮于地”的要求。


  根据“土十条”,2017年底前,国家将出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到2020年,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的面积达到4000万亩。


  李国祥表示,控制农业污染,也是对农民生产行为提出了更高要求。把各类补贴和化肥使用、农膜使用的规范挂钩,引导与约束相结合,控制发生在农业生产中的土地污染出现。


  他特别强调,工业项目一定要向园区集中,实现空间隔离,远离农业产区。“特别是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要实行最严格的环评审核准入,控制污染项目落地。”


  三问:“土十条”能否遏止重金属污染?


  近期媒体曝光的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异常患病事件,再次为人们敲响了土地重金属污染的警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显示,我国有3488万亩重金属中重度污染或超标耕地。


  据了解,目前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因此“土十条”提出:制定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十二五”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物、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等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然而仍缺少适用于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建议,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开展污染耕地地质调查工作,对污染耕地开展成因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估,实行分区、分类、分级管理。


  四问:已经被污染的土地,该怎么办?


  面对频发的土壤污染事件,人们更关心:我脚下的土地是否被污染?该怎么办?


  环保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19.4%。从区域上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面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状况是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下一步要提高调查精度,真正摸清土壤污染底数,获得地块尺度的土壤污染数据,要建立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分类、分级、分区的国家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编制详查总体方案,积极筹备各项工作。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认为,土壤污染不能上来就“治病”,得先“问诊号脉”。要根据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的程度,遵循先调查评估,后制定针对性修复方案,再开展修复的步骤进行。


  根据“土十条”,对受污染耕地不能简单采用弃耕或改变为建设用地等方式处理,需要按照“依土定用、土尽其用”的原则,采用农艺措施调控、替代品种种植、种植结构调整等方式,阻断土壤中污染物向农产品转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据介绍,一些工业进程更早的国家,受污染严重的土地被建成大型森林公园,通过广种树木植被、建立生态系统等使土壤得以自然修复。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链将逐步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形成一批专业化的土壤修复企业。


  五问:土地出了污染问题,谁来负责?


  土壤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土壤污染的治理和预防,理应由各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土十条”提出,强化地方政府土壤污染防治责任、落实排污企业主体责任、构建多方参与的土壤环境治理体系等措施,通过建立终身责任追究机制,落实政府、企业责任。


  工矿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是造成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谷庆宝表示,企业必须对自己生产场址的污染负全责,无论是建厂前、生产中,还是厂房关闭,都将需要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土壤监管仍较为薄弱。”陈同斌说,“土十条”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我国土壤环境监管体制。


  “土十条”提出,按照“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原则,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明确地方各级城乡规划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在土壤管理方面的职责,建立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