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gdp,绿色gdp含义

2020-03-03 14:27:40发布

  1、计算方法


  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


  2、内容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


  绿色GDP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


  我国在国务院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2000年以后开始了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移民等工作,同样属于生态补偿的一种形式。


  我国已经“入世”,与世界经济正在接轨,“绿色核算”便是接轨的保证之一。“绿色核算”在我国的准备工作启动已两年了。宏观理论在国际上已处于先进水平,微观制度的实施还要有一个过程。有国家、政府的重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更多的企业。将会以绿色会计报告呈交,我们的国家将会以“真实GDP”与世界经济接轨。


  绿色gdp含义


  1、计算方法


  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


  2、内容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


  绿色GDP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


  意义:


  绿色GDP能够反映经济增长水平,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程度,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负面效应越低,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度越高。


  实施绿色GDP核算,将经济增长导致的环境污染损失和资源耗减价值从GDP中扣除,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直接体现,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有力的推动。


  同时,绿色GDP核算有利于真实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GDP唯上的政绩观,增强公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


  上世纪90年代初,只有挪威要求在财会年报中披露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采用的计量方法。然而不到10年,许多国家已非常重视绿色GDP的实施,即从GDP中挤出水分——环境污染负债、生态赤字和资源损耗等,如建设一个工厂需砍掉一片森林,那必须在另外一处种活同一片森林,才允许开工。


  又如排污收费(治理污染的费用)在许多国家也很健全。澳大利亚等国进口我国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时,要加收垃圾处理费。因为这些物品最终将变成垃圾,需要处理,否则就污染环境。这其实是一种生态环境补偿。


  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GDP称作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由于GDP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经济单位(包括住户)的生产成果为对象进行核算的,它的核算覆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并具有国际上通用的核算原则与方法,是衡量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活动总量的国际通用语言。因此,GDP是全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根本体现,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参数,尤其是在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宏观监控以及宏观经济分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GDP具有局限性。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变化,GDP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更不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收入分配的差异和社会公平度,因此GDP不是万能的。


  (2)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从传统意义上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绿色GDP”,使其能更准确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的比重高,表明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即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负面效应越低,即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排放废物或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越少,反之亦然。用绿色GDP替代传统的GDP可以较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衡量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程度,弥补传统GDP的不足。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


  环保与经济的关系果然是永恒的话题。在“绿色GDP”标准一时不见出台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下属部门近日推出一项全新的政策建议:允许一些地区的GDP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以避免短期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既依存,又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依存和矛盾又各有侧重。允许一些地区的GDP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似乎是对环保的优先选择,却未免会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


  所谓“短期行为对环境造成破坏”,其根子在于政府官员贪大求快,追求眼前政绩。如果对政府官员的考评晋升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又有几个官员天真到乐于将“GDP负增长”的报表如实呈上?相反,GDP零增长和负增长可能成为政府推卸环保责任的借口。


  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在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中加上一些GDP以外的指标,比如环保达标率、社会发展指数等。最典型的做法就是曾经被许多地方视为法宝的“一票否决制”。然而,这种看似严厉而全面的做法在“数字出政绩”的文化下衍生出另一种对策:做假。今年全国“两会”关于“十五”的工作报告就提到,在过去的5年中,没有完成预先目标的大多与环保有关。可见当年众多官员“环保不达标就摘乌纱帽”的承诺大多不了了之。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