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及管控分析

2023-03-28 15:30:08发布

风险评估及管控分析

1.  工作程序

1.1. 第一类危险源,从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或危险物质识别,如供给能量装置失控,产生巨大能量的设备:锅炉、变配电设备、分配柜(箱)、空压机、压力储罐等

1.2. 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高处作业、起重机械、高处作业梯台等

1.3. 危险物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等

1.4. 能量载体:气瓶、压力管道、电源线路等

1.5.   第二类危险源,从导致约束、限制能量的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类因素识别,如

人的不安全行为: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操作失误、不安全装束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无防护、防护不当、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防护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等,环境的不良:照明光线不良、通风不良、作业场所狭窄、杂乱、地面湿滑、环境温度、湿度不良等。

1.5.1. 可能导致的安全事故,如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火灾、触电、灼烫、窒息等事故。

1.6.   危险源管理与控制措施

1.6.1. 对已识别出的危险源,在设备、设施上,及周围场所张贴明显警示标识及控制措施

1.6.2. 在各级组织的安全检查时,同时检查危险源的管理,控制情况或定期组织对危险源的专项检查

1.6.3. 定期对特种设备,生产危害因素的场所委托专业部门进行检测

1.6.4. 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熟悉本岗位危险源分布控制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1.6.5. 对危险源实施,厂级,车间,班组,三级管理。

1.7.   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对企业危险源登记建档,明确危险源的部位,管理部门或人员,检测评估日期,隐患及整改等情况。

1.8.   制定危险源应急救援措施,并组织员工进行演练,应急救援措施及演练情况应建档妥善保存。

2.  风险管理

2.1.  危害识别
2.1.1.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时间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2.1.2. 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2.1.3. 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2.1.4. 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2.1.5. 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 照明不足等)

2.1.6. 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2.1.7.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2.1.8.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2.1.9. 同时还应考虑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直接与间接危险等。

2.2.  人的不安全行为

2.2.1.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类别,如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或攀坐不安全位置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品等。

2.3.  物的不安全状态

2.3.1.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2.3.2. 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

2.3.3. 物体: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2.4.  有害作业环境

2.4.1. 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2.4.2. 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2.5.  安全管理缺陷

2.5.1. 设计、 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2.5.2. 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2.5.3. 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2.5.4. 相关方管理缺陷。

2.6.  危害识别的范围

2.6.1. 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6.2. 常规和异常活动

2.6.3.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2.6.4.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2.6.5.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2.6.6.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2.6.7.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6.8.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2.6.9.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2.6.10. 后期服务活动。

3.    危害识别方法

3.1.  危害识别以事先分析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SCL)、现场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3.1.1.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3.1.2. 安全检查表(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3.1.3. 现场观察法:由专家和咨询师组成现场调查组,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询问、交谈,从而快速识别出部门的环境因素

3.2.  危害识别的步骤

3.2.1. 安全环保部负责设计危害识别所用的《安全风险分析表》表格,发至各部门

3.2.2. 各部门负责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可能具有危害,填写《安全风险分析表》后,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报送安全环保部

3.2.3. 安全环保部对各部门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类形式可按不同的危害分类

3.2.4. 安全环保部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经风险评价小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4.    风险评估与评价

4.1.  风险评估范围

4.1.1. 生产经营活动

4.1.2. 生产装置

4.1.3. 储存设施

4.1.4. 检维修作业

4.1.5. 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

4.1.6. 拆迁工程

4.1.7. 后期服务活动。

5.2.  评价准则依据

5.2.1. 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5.2.2 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5.2.3. 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5.2.4. 合同规定

5.2.5. 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6.3.  评价准则

6.3.1. 采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进行,R=L×S

其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S、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和实施期限按照LEC风险分析法则的相关标准来制定

6.4.  风险等级的确定

6.4.1.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6.4.1.1.火灾和爆炸

6.4.1.2.冲击和撞击

6.4.1.3.中毒、窒息和触电

6.4.1.4.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6.4.1.5.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6.4.1.6.人机工程因素

6.4.1.7.设备的腐蚀、缺陷

6.4.1.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6.4.2. 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6.4.2.1.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6.4.2.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6.4.2.3.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6.4.3. 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7.5.   危害的分级管理

7.5.1. 危害管理分为二级:

7.5.2. 对判定为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危害,作为一般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7.5.3. 对判定为三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报公司安全环保部备案,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控制措施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报本公司评审小组组长批准。并将批准后的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反馈到各单位。

7.5.4. 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应制定《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7.5.5. 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的风险,本公司应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技术方法、资源、时间表,并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隐患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重大隐患项目治理结束后,有关部门应进行验收,形成报告。

7.5.6. 本公司对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对项目的立项、治理、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

8.    风险控制

8.1.  本公司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8.2.  本公司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8.3.  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包括

8.3.1. 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8.3.2. 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8.3.3. 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8.3.4. 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8.4.  风险信息更新

8.4.1. 本公司应不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8.4.2. 对于常规的活动每隔一年应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8.4.3. 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设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如果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要在活动或施工之前进行演练。

8.5.  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8.5.1.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8.5.2.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8.5.3.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8.5.4.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8.5.5.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打赏支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