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扬子鳄(扬子鳄的保护措施)

2021-07-19 14:11:58发布

  在美国布朗克斯动物园人工环境中出生和长大的扬子鳄,被引入崇明东滩野外栖息地后,首次成功繁育出下一代。


  2009年7月14日,正在北京出席“第23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执行总裁JohnRobinson表示“这为拯救极度濒危的扬子鳄提供了新的希望”。


  该项目是在中国国家林业局和上海市林业局的领导下,由华东师范大学、WCS所属的布朗克斯动物园、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湿地公园、浙江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四家通力合作、共同实施的,香港海洋公园提供了部分经费支持。


  引入扬子鳄的计划始于1999年,当时WCS和安徽省林业厅、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在皖南开展了一个野生扬子鳄调查。皖南是中国仅存的野生扬子鳄分布区,但仅仅是扬子鳄曾经的广阔分布区中的一小块地方。调查发现,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在不断下降中,现有数量估计不足130只。


  在2001年召开了一次扬子鳄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建议将人工繁育扬子鳄引入其栖息地。第一次引入是在2003年,安徽扬子鳄研究繁育中心将3只人工繁育扬子鳄释放到了宣城红星水库,当时那里还有野生扬子鳄分布。


  为了提高野外扬子鳄的遗传多样性,WCS从北美引进了12只扬子鳄,其中布朗克斯动物园6只,迪斯尼动物王国和圣奥古斯丁鳄鱼养殖园各3只。在这些扬子鳄中,研究人员们挑选了3只,与浙江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提供的3只扬子鳄一起,于2007年6月,释放到了崇明东滩湿地。释放之前,WCS和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兽医对它们进行了仔细的健康检查,并为他们安装了无线电追踪装置。


  华东师范大学和崇明东滩湿地的监测人员发现,这些引入的扬子鳄成功地进入了冬眠,并且在第二年交配成功,在野外第一次产下16枚卵。


  扬子鳄为何稀少


  一:扬子鳄的经济价值比较大,它的肉味道比较好,皮革比较有经济价值。


  二:扬子鳄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这个恶劣是相对于它们来说的,因为它们不幸分布在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长江中下游平原。而人类是它的最致命的天敌。


  三:它们的栖息地被破坏,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也和它们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有关。


  扬子鳄的生活习性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它最爱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鱼、小虾、水鸟、野兔、水蛇等动物。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


  扬子鳄(名词解释)


  别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属于鼍科,学名为alligatorsinensis。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6月份交配,7~8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具冬眠习性。


  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它在生理上具有许多残遗特征,分布上的不连续性也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探索扬子鳄的奥秘,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