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蒸气对其原子共振辐射吸收的现象。发现于19世纪。
1802年,英国化学家沃拉斯顿(有译为伍朗斯顿W.H.Wollaston)注意到光谱并非连续的,其中有7条黑线,他天真地将它们当做是颜色的自然边界。
1814年,弗朗荷费(有译为夫劳霍弗J.Fraunhofer)用更精密的方法进行观察,发现太阳光谱中的黑线多达500多条,他对其中324条的波长进行了测量,并对最明显的8条用字母标记。
一种明显的可能性是,这些黑线是棱镜产生的假像。为了否认这一点,弗朗荷费用260条密集的金属丝制造了第一个衍射光栅,阳光穿过它之后,也形成了光谱,而且同样出现了那些黑线。
弗朗荷费还注意到,用酒精灯烧食盐,产生的火焰光谱中,有一条黄色的光带,位置恰好与太阳光谱的D黑线重叠。但是他没有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1826年,弗朗荷费患肺结核病逝,年仅39岁。他至死都不知道这些黑线是怎么产生的。
1820年布鲁斯特(D.Brewater)首先对J.Fraunhofer线产生的原因做出了基本正确的解释,认为Fraunhofer线是由于太阳外围大气圈对太阳光吸收的结果。
真正对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做出透彻解释的是后来的本生(R.Bunsen)和克希霍夫(G.R.Kirchhoff)。
原子吸收的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波长区域在近紫外区。其分析原理是将光源辐射出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通过样品的蒸汽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发射光谱被减弱的程度,进而求得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它符合郎珀-比尔定律。
A=-lgI/Io=-lgT=KCL
式中I为透射光强度,I0为发射光强度,T为透射比,L为光通过原子化器光程由于L是不变值所以A=KC。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使用
电子计算机技术引入原子吸收光谱仪后,性能较好的仪器一般都由微机来控制操作,但由于仪器的型号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尽一致。现以美国ATIUNICAM公司生产的Solaar-929型原子吸收光谱仪为例,介绍原子吸收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1.打开主机,计算机进入Windows窗口,选择Solaar-929光标连续压两下,进入此页面,进入Spectmeter中的Lamp,设定所需用的灯及灯电流,进入element,选择要分析的元素。
2.点灯,然后到Action中的Setupoptics设定光路,进入System,选择要用火焰还是石墨炉。
3.输入Calibration参数。
4.如用石墨炉,则需要输入炉程序及自动器参数。
5.进入Sequence输入程序。
6.点火,优化气体流量,撞击球及火焰头位置。
7.石墨炉则要优化炉头位置及自动进样器位置。
8.选择Action中的Analyse进行分析。
9.分析完毕到File中选Save存数据并打印结果。
10.退出Windows,关机、关气、关水。
- 用臭氧氧化处理技术处理制药废水,效果如何?
- VOCs 会形成光化学烟雾吗?
- VOCs 是温室气体吗?
- 行业类别为C3039填报时应该参照哪个技术规范?
- 与传统水处理技术相比,利用辐射处理污水有哪些优势?
-
小动物保护协会呼吁建宠物隔离制度(生命面前人与动物平等对待)
-
叉车管理制度汇编 (安全生产管理)
-
快递怎么收才安全(疫情期间双十一快递怎么收才安全)
-
职业病危害告知牌(乙醇)
-
路基工程填土施工安全技术资料(可下载)
-
职业病危害告知牌 (乙酸:醋酸)
-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可下载)
-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紫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