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腐型叶枯病、靶斑、黄点、圆斑,黑斑、叶斑、叶枯、炭疽病专用以菌治菌“初八”

2020-05-07 18:06:18发布






小麦叶枯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类病害的总称,在小麦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农田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矮秆小麦的推广,小麦叶枯病在我省小麦主产区的发生渐趋频繁。一般年份减产5%~20%,严重者减产50%以上。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小麦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具体内容如下:
小麦叶枯病症状特点:
    小麦叶枯病主要在小麦成株期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鞘、茎秆、穗部。发病开始表现出小的不规则形叶斑,但病斑受叶脉限制,趋于纵向发展,随着病害的扩展,在病斑中部变成淡绿色,多个病斑联合常使叶片枯死。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是病斑的分生孢子器,通常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扩展,严重者全株叶片变黄枯死。
    1. 根腐叶枯病
    在小麦抽穗前后发生。初发生时,中下部叶片上出现小褐点,逐渐发展成椭圆或梭形褐斑。病斑两面都可产生霉层,穗上亦可发病,初呈水浸状病斑.类似赤霉病初期症状,后期在发病小穗上产生浓厚黑色霉层,并引起麦粒胚部变黑成为黑胚粒。  
    2. 链格孢叶枯病
    在小麦抽穗前后发生,前期叶片出现长卵形、椭圆形褐色斑点。进而扩展成长条形和不规则性病斑,周边有亮黄色晕圈。
    3. 壳针孢叶枯病
    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开始发病,初期在叶脉间出现黄色纺锤形病斑,后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褐色大斑并连成条纹,使叶脉呈黄绿色,严重时呈水渍状长条,叶片逐渐变枯,叶片布满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病斑从下部叶片逐渐向叶鞘、茎秆、穗部发展。
    4. 雪霉叶枯病
    在5月中旬以后发病。病斑多在旗叶和倒2叶叶片和叶鞘上。病斑较大。呈暗绿色水渍状。
小麦叶枯病发病规律:
  叶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在我省小麦生育的中后期通常易遭受高温高湿气候,为该病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2020年我省5月份初期突发高温天气,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即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
小麦叶枯病防治技术:
    ①农业防治
    (1)合理密植、推广抗叶枯病优良品种,推广小麦精量播种。对抗叶枯病能力、品种之间差异很大,所以选择抗病品种至关重要。对整地质量高、适期播种的小麦,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播种量以每亩10--15斤为宜;分蘖成穗低的大穗型品种宜用16--18斤。但是,农民普遍播种量过大,一般用种20-30斤,高者达40斤,超过正常用种量的30%-60%。播种量过大,导致小麦群体密度过大,易引起叶枯病发生流行。
(2)适当推迟播期。推广春性、半春性品种适当晚播,可减轻病害发生程度。根据调查,根腐叶枯病、交链孢叶枯病始发期早播比晚播提前10-30天,且病情重。
(3)加强水肥管理。增加麦田磷、钾及有机肥施用量,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合理控水,促进小麦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②、治蚜防病:
    根据调查,小麦叶枯病发生程度与叶片蚜量相关性极显著。蚜虫刺吸叶片造成伤口,并分泌蜜露,有利叶枯病菌的侵入和扩展,加重病害发生程度。因此,要及时防治小麦蚜虫,减轻叶枯病发生流行程度。
  ③、化学防治
    及时掌握小麦叶枯病病情发生流行动态,组织、指导农民在病害发生流行初期开始用药。防治可用昕爵“初八”在4月底和5月初喷施防治2次,防效可达90%以上。对小麦密度过大、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可用初八加40%氟硅唑乳油(福星)或者苯醚甲环唑、苯甲丙环唑混合喷雾。第1次施药后7天后,再施药1次,防效更好。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