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做什么

2020-04-07 14:49:02发布

  PPP模式开启水环境综合治理新局面


  继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财政部又会同环保部发布了《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治水,为何需要PPP?PPP治水有哪些新模式、新思路?


  首先介绍了PPP的概念。她说,PPP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具有政府授权、规制和监管,私营部门出资、运营提供服务,公私长期合作,共担风险,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的特征。


  说,PPP模式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上确立的改革政策之一,也是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一种项目融资模式。PPP模式反映的是更为广义的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强调政府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共担风险和社会责任。参与其中的企业既可以是民企也可以是国企。PPP是一种融资、筹资机制创新,同时又是管理机制创新。PPP项目将包含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的全生命期管理责任交给社会资本,形成全生命期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这就比之前社会资本只负责设计、施工,而政府承担其他责任的碎片化管理方式更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其次,项目的市场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金融风险等在政府、社会资本各方合理分担。PPP项目产出强调服务(譬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环境效果)而非工程建设投资,并且政府按产出绩效付费,这也在最大程度上激励了社会资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项目质量。绩效指标的设定应该是技术、工程、投融资、运营、财税等多专业人员的联合攻关成果,想当然地认为绩效指标是工程技术人员就能设计的,是贻害无穷的事。


  认为,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以下难点:污染源控制难度大,政府与治理单位之间的治理责任划分不清晰;治理的工艺路线种类虽多,但在国内大规模实践的经验少,技术风险大;产出绩效指标难设定,绩效考核难以进行;国内目前具备整合设计、建设、融投资和运营能力的环境治理运营商较少,政府可选择面不大,在PPP采购社会资本时容易出现流标或非理性报价现象。应用PPP模式治理水环境,难点则在于如何实现按效付费。盖芸建议,通过合理划分项目包、选择优质咨询机构、编制可操作的“PPP实施方案”、合理确定项目建设经营年限以及选择适用的采购程序等方式,就可以破解以上难点。


  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一是抓紧制定研究建立全国及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组建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要推动地方人民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努力形成“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新格局。


  二是制定方案,细化责任。各级环保部门要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尽快制定本行政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分流域、分区域、分行业确定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同时要因地制宜细化《水十条》各项任务措施和部门分工,明确同级相关部门、下级政府、排污企业及社会公众的治污责任。


  三是统筹考虑自然水系完整性,合理划分地表水生态环境功能区,科学确定水质目标,大力推行排污许可管理,有效衔接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等制度,确保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映质量变化情况,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水环境治理效果。四是综合施策,严格监管。加强前瞻技术研发,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和方式,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完善污水处理费、排污费、水资源费等收费和税收政策,推行绿色信贷和实施跨界补偿措施,建立有利于水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


  五是编制规划,做好储备。抓紧启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细化分解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要求、任务措施、完成期限,并分解落实到责任主体;积极协同有关部门,针对流域控制单元达标、饮用水水源保护等中心任务,组织、论证、储备一批水污染防治项目。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