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剧烈转型的多元化时代,观念交锋尖锐激烈,利益博弈复杂敏感,矛盾问题集中凸显,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近年来,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频曝出,主要涉及化工、医药、石油、采矿、蓄电池等工业行业,以及农业、交通运输业等。
每一次环境污染舆情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极高的网络轰动和舆情热议,像“连云港拟建中法核循环项目”、“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致500名学生身体出现异常”、“江西新余黑作坊水污染两次逼停百万人口城市供水”等事件,都曾一度掀起社会的舆论热潮。2016年1月《地下水动态月报》发表了一篇名为“80%地下水不能饮用”的文章,舆情一出,迅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以及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网络舆论的不成熟(个别营销号的恶性炒作)加上官方回应的不及时,饮用水的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群体性的恐慌,事后尽管水利部门及时澄清,也没免除受千夫所指的尴尬境地。
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相关环保企业的任何一个应对措施都将面临着全国公众的热议,对污染治理的结果更是关系群众的生命安危,责任之大,无疑给相关环保单位的舆情应对带来巨大的压力。
1、加强环境保行业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着手解决现实问题
正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高度关注,相关监管部门才更应该加强环保企业的监管力度。面对涉及环境污染的企业,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治理污染企业的执法力度,以儆效尤,学会把事后的积极应对变为事前的积极预防。
环保舆情发生后,及时处理和解决现实问题才是重中之重。诸多舆情推至高潮都是因为相关政府、企业不作为,问题迟迟得不到关注和处理才酿成舆情危机的。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应该加强对问题的重视,第一时间着手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和处理,以最快的速度阻止污染问题的继续恶化;并积极加强与当事方、受害者和网民的沟通,对已经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公开向受害方道歉,化解流言,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尊重,从根本上降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2、尽快发布权威信息,挤压谣言和环保舆论的生长空间
环保舆情发生初期,各种信息爆料会不断地出现在舆论场上,有的为真,有的半真半假,有的干脆全是假的。事实上,这个时期因受真实信息还在调查的客观条件限制,使得环保部门的权威信息在这个窗口期处于缺位状态,不能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度,导致这个时期内公众更容易接受谣言的灌输,从而引起群体性的轰动,“日本核泄漏引发中国多地现“抢盐风波”的新闻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对待不确定的舆情所持的态度。
可以想象,一旦假信息占据了舆论主流,真实信息就会不断的被边缘化,舆情处置陷入被动。那么环保舆情发生的初期,除了督促实体部门尽快查清事件原委外,更要打击谣言、积挤压其舆论空间,以确保后续真实信息能够顺利地占据舆论主流。
3、积极应用新媒体,建立环保部门官方微博
环保企业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相关环保企业应该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规范企业信息披露及新闻发布制度,给企业发展营造风清气顺的舆论环境。针对网上负面新闻、评述、论坛、博客等,要利用自己的企业微博及时跟评、发帖、转载,放大正面声音,发挥“主场优势”,稀释、中和、平衡负面舆论。必要时,还可请第三方专家发表言论正面回应,澄清事实。
其次要加强对企业高管及中层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和企业危机公关知识的培训,掌握与公众和媒体打交道的语言艺术与技巧;坦诚面对各类媒体对已发生事件的评论,不回避、不隐瞒、不消极应对,并充分发挥“主场优势”,积极引导媒体和公众重大关切以及媒体关注事态发展的正面效应。
4、建立环境污染舆情应急管理系统
由于舆论危机往往爆发突然、发展迅速,如果等到危机来临之时才想到如何应对,就会乱了阵脚,错失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环保舆论危机处理预案制度,是妥善处理环保舆论危机的重要保证。
环境突发事件及其舆情的应对需要充足的应急资源以及专业的人力储备,因此,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前后衔接、功能齐全、综合配套、运转灵活的舆情危机管理体系。设立分管部门,对环境突发事件进行实时信息监测和预警研判。在日常工作中把应对机制落到实处,把纸上谈兵变成现实演练,密切掌控重要的舆情动态,做好环保舆情的监测。
环保监测公司是什么
个人可以做的,但需要通过省级质量监督部门的资质认证,既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方可以从事室内环境检测。
要注册至少是有限责任公司,不同地区对于注册资金也是有要求的,至少50万以上的注册资金。
工商注册完成后,需要购买仪器设备及招聘化学分析工程师。仪器必须为国家标准的化学分析仪器,要有CMC认证的仪器。基本的仪器配备为:气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皂膜流量计、分析天平、大气采样仪、测氡仪、干燥箱等。
人员需要至少一名化学分析高级工程师,数名化学分析工程师职称。
进行至少三个月的试运行,建立了完备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后,再向省级质监局申请计量认证。
待通过计量认证后,方可以进行室内环境检测。
未获得计量认证从事环境检测,视为非法出具公证数据,当地质监稽查大队会查处的。
环保监测公司有潜力吗
今年9月,全国许多院校正为招满生源而绞尽脑汁的时候,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所环境类专业院校--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却出现了一万多名学子争相报考2400名限制名额的火爆场面。为此,记者走访了这所学校,试图寻求这一现象的原因。
各地学生纷纷报考环保学院
记者在学院里见到了从北京过来入学的新生樊星,她告诉记者自己选择的是环境管理专业。"家人说这个专业很好找工作",她笑着告诉记者,"我们同寝室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部分都是冲着就业前景好而来的!"
据了解,学院自1979年建校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环保类专业人才。"以前学校未改院之前是国家包分配工作的,大部分毕业学生都被分在了全国环保系统从事管理或技术性的工作,目前湖南省的环保系统里特别在基层,一大部分技术骨干就是从环保学校毕业的。"院党委书记李建云告诉记者说。而记者在以往的采访中,也经常能听到环保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县级环保部门任副局长甚至更高级别的职务。
今年,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学生官勇潮一毕业就到了长沙佳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室内检测工作,这得益于他去年下半年还在学校期间就一直坚持在这个单位实习。"我们公司总共有20来人,环保学院毕业的员工就占了一大半。"这家公司老总介绍说,"当初选择环保学院的学生,是看重他们动手能力强,能吃苦。"
而同作为环境与评价专业的毕业生杨灿则选择了自由创业,他说,当初选择自由创业的主要原因是他在学校一直喜欢参与一些社会活动,他还利用寒暑假和平时假期时间组织同学到偏僻的农村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进行调查。2005年,他在一次骑自行车助学大湘西的活动中,了解到"农家乐"是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于是他抓准机遇,向消费者提供农家乐专业信息,在同学中成为自己创业的佼佼者。他还告诉记者,大学生们若只顾死读书,将来毕业走向社会时,面临角色的转变将会十分痛苦,如何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把它运用于实践,才是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所在。
记者在学院的名录上发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设计单位、医疗卫生、三资企业、高等学校、党政机关、金融单位等都有这个院学生的身影。学生的就业情况好,得益于学校的许多措施。如学院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召开就业座谈会以及就学生的情况为其做出职业规划,并且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内外的活动,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使在校的每个大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另外,学院还与苏、粤、沪、珠江三角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及有关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使得就业率大大提高,长沙环保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也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而记者在湖南其他高校了解到,许多高校如湖南大学、湖南农大等都开设了环境类学院,环保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好。
对环保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今年是个春光烂漫的好年景。记者在学院招生就业办了解到,2007年学院总毕业人数为1984人,其中82.3%的人已经就业,有少部分人选择了自由创业。2003年~2005年,长沙环保职业学院连续3年就业率在92%以上,为国家输送了2000多名环保类人才。目前,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分布在湖南、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
环保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环保类专业被看好,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保护环境、生态和人群健康为主要任务的环境科学在我国经济建设洪流中崛起。1973年国务院158号文件中要求"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提出为推进环保事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需求。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环境科学相关院系基本成熟。
据统计,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年设有环境保护专业的著名学府外,目前多数高等学院都开设了环保专业。
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倦生告诉记者,学院的优势在于是全国唯一一所专业类环境保护职业性技术学院,在教学方面,拥有许多其他高校没有的经验和师资力量。为了拓宽就业路子,学院除开设传统的环境专业如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技术等专业外,还陆续开设了目前市场需求较高的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环境艺术设计等市场热门专业。这使得环保学院的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稀缺人才资源,使得就业率大大提高。
环保产业已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按最保守的统计,到2010年,我国的环保市场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可以预见,未来10年中环保业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支劲旅。据了解,目前中国环保产业提供了约300万个就业机会,年总产值占GDP总数的1.9%,而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3%。如果中国的环保产业发展能够与国际接轨,中国将净增加150万个就业机会。这说明环境保护产业的就业空间较大。
广阔的就业空间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出现了如下现象:专业的环保机械设备制造公司、环境检测公司、污水处理及污水处理设备公司等频频现身招聘会;更多的非环保类企业,如家具、电器、汽车、食品、化工等企业,也纷纷推出诸如环境工程师、安全健康环境专员等环保类职位。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随之增强,节水洁具、无磷产品、节能电器、环保交通工具、再生用品等环保产品的设计生产人才也十分走俏。
在某知名招聘网站上,本周内环保相关人才的空缺职位达到300多个,招聘人数近千。环保产业是人才市场中的"小类"这一传统形象,正在悄然改变。
企业仍需大量复合型人才
刘正是湖南一家有名的环保企业负责人,每年他都要负责为公司选拔一批环保专业性人才。今年年初以来,他参加了好几场在长沙举行的大型招聘会,但都没有招聘到公司想要的环保人才。刘正告诉记者:"现在人才市场上的环保人才,大部分由于知识结构单一,理论有余而经验不足,很难胜任相关工作。现在,招聘不到优秀人才成为公司的一大'心病'。"
"比如说招环保产品销售人才吧,我们需要的人最起码要懂公司研制的机器的构造原理,会操作演示;懂建筑施工,能看懂中央空调装置的方法;还要懂得一定的营销策略,知道如何抓住客户的心理,成功地把产品销出去。最后,应聘者还要有诚恳的态度,通过服务态度给客户传达一种信息--这个公司不仅仅是给我推销一个能清扫中央空调的机器人,他们还能给我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刘正介绍说,伴随环保行业迎来发展的春天,环保专业人才也将由冷趋热,市场需求量逐步增长。由于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未来几年将出现环保人才"断档"情况,像环保专家、环保检测类人才、环保专业培训教师等将有望成为热门人才。与此同时,企业对既熟悉某个行业又懂环保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很大,这些人才有望成为"金领"。
刘正说:"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重大变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到沿海发达城市圈,各个行业和领域尤其是交通、化工、能源、食品、纺织、林牧业等都在环保上加大投入,采购环保设备,招聘环境保护、健康安全方面的专才。这就需要一大批既懂生产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环保人才。"
相对于环境保护类专门人才,跨学科的环保复合型人才更是目前人才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如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金融、审计、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已经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重视。
另一方面,企业全面推行环境质量管理是环保类人才需求旺盛的一个原因。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倡导的清洁生产战略一直积极响应。几年来,中国推行清洁生产工作在企业试点示范、宣传培训、机构建设、国际合作、政策研究制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清洁生产已经开始在我国崭露头角。企业主动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在提高,环境保护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