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容量可以从两方面下定义,一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二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环境容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两个方面。绝对容量是指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年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污染物的积累浓度不超过环境标准规定的最大容许值的情况下,每年所能容纳的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容量是什么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环境容量),就意味着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会遭到破坏。
我国生态安全现状
我国生态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增长和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安全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1.生物生态堪忧。主要集中在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等方面。由于森林砍伐、湿地开发、外来生物物种入侵以及人类的其他活动,导致我国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急剧缩小。近50年来,我国约有200种植物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灭绝和可能灭绝的有10余种,还有20余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2.土壤生态问题恶化。区域性土壤环境质量下降,酸化、盐碱化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呈现出多样性和复合性,已有约1/7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我国受酸雨影响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4,长期的酸雨加速了土壤的酸化过程,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壤次生盐碱化危害严重,盐碱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10,造成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农产品产量下降。土壤荒漠化使土地资源大量丧失,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虽然我国为防治土地荒漠化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目前荒漠化的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控制。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8.7%。由于城市与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突出。
3.水患问题繁多。表现为淡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严重,水涝灾害频繁。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分布不均,主要河流污染严重,水质差。由于农业灌溉技术落后、水利设施不配套、城市管网水漏失等原因,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为了获得淡水资源,人们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力度,导致地下水耗竭,地表塌陷、山体滑坡等生态问题。目前,全国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水质的恶化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出现频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6年,8次台风过境使我国部分省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灾。台风“碧利斯”来袭时,湖南、广东、福建的一些地方出现了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一些地方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共有800多万人受灾。
4.环境生态问题严重。环境污染是破坏生态平衡、危及生态安全的罪魁祸首。人类功利地对大自然的盲目攫取和征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因素,主要是长期沿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原因。同时,一些地方的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薄弱,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也是造成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保护生态资源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将全民动员,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
环境容量名词解释
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
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取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生理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三者的
1.环境人口容量指的是在固有的区域可用面积和绿化等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可容纳的人口总量。
2.环境承载力一般指的是某个区域的行政规划大小,比如一个县、市的实有可用面积。
3.人口合理容量指的是一个地区在比较好的条件下,合理的人口数量,相当于最佳状态时的情况.,环境承载力随着标准不同而变化。
1.环境承载力是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一个极限值,也是一个警戒值。
2.环境承载力相对稳定,它受资源生产能力与人的生活水平所制约,受人的行为影响小,比较客观。环境人口容量则受人口政策、人的生育行为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观性强,它可以大于或小于环境的人口承载力。
3.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方面的资源与环境,人口环境容量则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除受自然的资源与环境影响外,还受人文的消费水平与科学技术影响。
4.人口合理容量则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人口合理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它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人口合理是最适宜值,小于环境人口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