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硝化(反硝化作用)

2020-01-15 14:32:41发布

  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3-→NH4+→有机态氮。许多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N2),称为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NO3-→NO2-→N2↑。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数细菌,这个生理群称为反硝化菌。大部分反硝化细菌是异养菌,例如脱氮小球菌、反硝化假单胞菌等,它们以有机物为氮源和能源,进行无氧呼吸,其生化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C6H12O6+12NO3-→6H2O+6CO2+12NO2-+能量


  CH3COOH+8NO3-→6H2O+10CO2+4N2+8OH-+能量


  少数反硝化细菌为自养菌,如脱氮硫杆菌,它们氧化硫或硝酸盐获得能量,同化二氧化碳,以硝酸盐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可进行以下反应:


  5S+6KNO3+2H2O→3N2+K2SO4+4KHSO4


  反硝化作用使硝酸盐还原成氮气,从而降低了土壤中氮素营养的含量,对农业生产不利。农业上常进行中耕松土,以防止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氮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使土壤中因淋溶而流入河流、海洋中的NO3-减少,消除因硝酸积累对生物的毒害作用。


  硝化:


  自氨氧化为亚硝酸盐的过程是由两群微生物完成:氨氧化细菌(AOB)与氨氧化古菌(AOA)[1]。氨氧化细菌可在变形菌门的β-变形菌纲与γ-变形菌纲中找到[2]目前,只分离与发现了一种氨氧化古菌——亚硝化侏儒菌属[3][4]。研究最多的土壤中的氨氧化细菌属于亚硝化单胞菌属与亚硝化球菌属。尽管在土壤中氨氧化同时发生在细菌和古菌之中,但古菌的氨氧化作用却同时在土壤以及海洋环境中占首要地位[5][6],这意味着泉古菌门可能是这些环境中最大的氨氧化作用贡献者。第二步(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的步骤)主要是由细菌中的硝化杆菌属来完成。以上步骤都会产生能量并偶联合成腺苷三磷酸。硝化有机体都是化能自养菌并且利用二氧化碳作为他们生长的碳源。一些氨氧化细菌具有一种称为脲酶的酶,这种酶催化尿素分子分解为两分子的氨以及一分子的二氧化碳。人们发现欧洲亚硝化单胞菌与土壤生的氨氧化细菌群一样,可以通过卡尔文循环同化脲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以产生生物质能,并通过将氨(脲酶的另一产物)氧化为亚硝酸盐的过程收获能量。这一特性可解释为什么在酸性环境中存在尿素的情况下会促进氨氧化细菌的生长[7]。


  硝化作用也在城市废水脱氮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常规的脱氮是先施以硝化作用接着再进行反硝化作用。这一过程的消耗主要是花在了曝气(将氧气带进反应器的过程)以及为反硝化作用提供额外碳源(例如甲醇)上。


  硝化作用也会发生在饮用水中。在上水分配系统中,氯胺常被用于二次消毒剂,存在的自由氨可以作为氨氧化微生物的底物。这一相关的反应可以使得系统中消毒剂的残余量减少[8]。


  在多数环境中可以同时找到上述生物,它们产生的最终产物是硝酸盐。然而,可以设计一个只产生亚硝酸盐的系统(见沙伦工艺)。


  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一起形成了无机化过程,该过程指的是将有机物完全分解并释放可用含氮化合物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氮循环补充完整。


  反硝化作用


  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3-→NH4+→有机态氮。许多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N2),称为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NO3-→NO2-→N2↑。一些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可进行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分类学上没有专门的类群,有较强的生物多样性N2O。大部分反硝化细菌是异养菌,例如脱氮小球菌、反硝化假单胞菌等,它们以有机物为碳源和能源,进行无氧呼吸,其生化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C6H12O6+12NO3-→6H2O+6CO2+12NO2-+能量


  5CH3COOH+8NO3-→6H2O+10CO2+4N2+8OH-+能量


  少数反硝化细菌为自养菌,如脱氮硫杆菌,它们氧化硫或氢获得能量,同化二氧化碳,以硝酸盐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可进行以下反应:


  5S+6KNO3+2H2O→3N2+K2SO4+4KHSO4


  反硝化作用使硝酸盐还原成氮气,从而降低了土壤中氮素营养的含量,对农业生产不利。农业上常进行中耕松土,以防止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氮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使土壤中因淋溶而流入河流、海洋中的NO3-减少,消除因硝酸积累对生物的毒害作用。


  反硝化细菌


  1、硝化细菌(Nitrifyingbacteria)是一类好氧性细菌,包括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层中,在氮循环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2、硝化细菌制剂是一种用于控制养殖池水自生氨浓度的处理剂,不仅使用相当方便,而且能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故越来越受鱼友的欢迎。使用时可直接将该剂散布于池中,不久即能发挥除氨的功效。


  3、市售硝化细菌制剂可分为活菌及休眠菌两种,渔友可依自己的需要选购使用。前者是利用细菌的活体制成,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可看到它们的活动情形。后者是利用休眠菌制成,在显微镜的观察中,则无法看到它们具有活动能力。


  4、反硝化细菌的生理类群包括广泛的腐生微生物组成。在通常氧化有机物质的条件下是依靠游离态O2,而在转为呼吸的嫌气的条件下,则依靠硝酸盐的结合态氧,硝酸盐是氢的受体。


  5、反硝化细菌能生存于作氮源用的硝酸盐的介质中,它能利用这种化合物既可作为能量代谢,又可用于物质代谢。反硝化细菌在土壤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进一步把亚硝酸盐还原为氨及游离氮的细菌。


  它们的酶系统能使还原为NH3,并且微生物可同化这种氮以便合成细胞物质。


  6、采用优良反硝化菌株经特殊工艺发酵而成。菌株反硝化能力强,能够以亚硝态氮和硝态氮作氮源,活化简单,繁殖迅速,作用效果显著,24小时可见效。针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偏高的情况有特效;


  针对藻类过度繁殖的水体能够大量消耗氮素营养,切断藻类氮素营养,维护良好水色;菌株在溶氧充足及厌氧条件下均可生存并进行反硝化反应,优化底质的物理、化学环境。


  7、反硝化细菌主要作用:还原水体中的亚硝酸盐,使之生成无害的氮气,解除亚硝酸盐的危害。消耗氮素营养,抑制藻类过度繁殖,净化水体。抑制致病菌。改良底质。


  1、硝化细菌的生殖很慢,也是一项非常不利的弱点。某些学者(如ShiloandRimon,1982;Belse,1984)曾就养殖池中的硝化细菌作过生长及繁殖速度的测定,结果发现一些常见的亚硝酸菌种平均要花上26小时才能增殖一倍,


  而硝酸菌种生殖的周期更长,平均要花上60小时才能增殖一倍。硝化细菌在养殖池中的低生殖率,使它们在微生物的生态系中仅占有一个相当低的百分率。


  2、反硝化细菌如同腐生菌那样,从含碳化合物的广泛范围里氧化并建造自己的体内物质。在土壤中根的分泌物、死亡的植物根的残体及其分解的地上部,对这些微生物来说都是有机质的来源。


  但是它们也能够利用包含在土壤有机质富里酸组分中的易分解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淹水时,反硝化作用引起土壤氮素的损失,是由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向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增长。


  反硝化滤池


  深床滤池+碳源投加+反硝化滤池控制技术=深床反硝化滤池。


  深床反硝化滤池是一套工艺,设备包括:滤池土建、滤砖、级配承托层、粗粒石英砂滤料、布水堰板、阀门、反冲水泵、反冲风机、水质检测仪表、液位计、流量计、碳源存储和投加系统、控制系统、管路、电缆及安装附件等。


  后置反硝化工艺更适合用在以下场所:


  a、BOD5含量明显偏低的废水(工业废水比重高)。


  b、用于污水厂改造升级,之前未考虑硝化指标,出水BOD5偏低,但氨氮较高。


  反硝化深床滤池


  深床滤池+碳源投加+反硝化滤池控制技术=深床反硝化滤池。


  深床反硝化滤池是一套工艺,设备包括:滤池土建、滤砖、级配承托层、粗粒石英砂滤料、布水堰板、阀门、反冲水泵、反冲风机、水质检测仪表、液位计、流量计、碳源存储和投加系统、控制系统、管路、电缆及安装附件等。


  后置反硝化工艺更适合用在以下场所:


  a、BOD5含量明显偏低的废水(工业废水比重高)。


  b、用于污水厂改造升级,之前未考虑硝化指标,出水BOD5偏低,但氨氮较高。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