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文
根据国务院决定,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总体情况
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二、污染物超标情况
(一)无机污染物
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二)有机污染物
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
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林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0.0%,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5.9%、1.6%、1.2%和1.3%,主要污染物为砷、镉、六六六和滴滴涕。
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0.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7.6%、1.2%、0.9%和0.7%,主要污染物为镍、镉和砷。
未利用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1.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8.4%、1.1%、0.9%和1.0%,主要污染物为镍和镉。
四、典型地块及其周边土壤污染状况
(一)重污染企业用地
在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的5846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皮革制品、造纸、石油煤炭、化工医药、化纤橡塑、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电力等行业。
(二)工业废弃地
在调查的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4.9%,主要污染物为锌、汞、铅、铬、砷和多环芳烃,主要涉及化工业、矿业、冶金业等行业。
(三)工业园区
在调查的146家工业园区的2523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9.4%。其中,金属冶炼类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土壤主要污染物为镉、铅、铜、砷和锌,化工类园区及周边土壤的主要污染物为多环芳烃。
(四)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
在调查的188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场地的1351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1.3%,以无机污染为主,垃圾焚烧和填埋场有机污染严重。
(五)采油区
在调查的13个采油区的494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3.6%,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烃和多环芳烃。
(六)采矿区
在调查的70个矿区的1672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3.4%,主要污染物为镉、铅、砷和多环芳烃。有色金属矿区周边土壤镉、砷、铅等污染较为严重。
(七)污水灌溉区
在调查的55污水灌溉区中,有39个存在土壤污染。在13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6.4%,主要污染物为镉、砷和多环芳烃。
(八)干线公路两侧
在调查的267条干线公路两侧的15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0.3%,主要污染物为铅、锌、砷和多环芳烃,一般集中在公路两侧150米范围内。
注释
[1]本公报中点位超标率是指土壤超标点位的数量占调查点位总数量的比例。
[2]本次调查土壤污染程度分为5级:污染物含量未超过评价标准的,为无污染;在1倍至2倍(含)之间的,为轻微污染;2倍至3倍(含)之间的,为轻度污染;3倍至5倍(含)之间的,为中度污染;5倍以上的,为重度污染。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是包括哪些内容
这些事重点土壤污染区。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其他的地方就不属于。
如何开展农田土壤污染调查
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美国进口普卫欣天猫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出门做好防护
此次调查以农村土壤为主,“宏观”是最基本的特点,有机物污染并没有同重金属污染一样并驾齐驱,微观点源调查使得数据在说服力上仍显不足
总体而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秉持了科学的态度,一切凭数据说话,不臆测,不妄言。
《公报》开篇就明确了3件事:我国土壤环境总体不乐观;耕地和工矿业废弃地问题较大;人为活动是土壤污染的一个主因。这些判断的基础,就是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结果。
根据《公报》,本次实际调查面积是63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924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的67.6%,采用了统一的方法和标准。根据《公报》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以下称《调查方案》),调查对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采取了网格法布点取样,并开展了对典型地块及其周边的调查,同时对“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监测点做了回顾性调查,对比分析了近20年来这些背景点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
相对于广大的调查面积,点位总数较少,点间距非常大。这样的调查方法与其说是人力、资金等实际条件决定的,不如说是过去我国对于土壤污染非均质性(污染分布不均匀)的特点缺乏客观认识导致的。
全文对“点位”一词的强调,正反映出有关部门理解了非均质性的含义,并在《公报》中使用了科学表述。
所以,“宏观”是本次调查最基本的特点,在解读和使用调查数据时,必须时刻牢记。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说明我国土壤环境总体不乐观。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说明主要是重金属污染。
在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有机物污染并没有同重金属污染一样并驾齐驱,说明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履约工作和高效低毒易分解农药推广较有成效,但是也有可能与调查的有机物种类偏少有关。土壤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同我国大气和水污染的情况是不一致的,毕竟90%的污染要归于土壤,这一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公报》里耕地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共占2.9%,但是并不能简单地乘以18亿亩的耕地总量,就得出中重度污染耕地约为5220万亩。
2002年《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的调查显示,珠三角部分城市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参与过珠三角各次土壤污染调查的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万洪福曾表示,“采样点中有40%的点有问题,并不是说真的有40%的土地有问题……珠三角的土壤污染主要是点状污染,你难以找到一块几十亩大的片状污染土地……”
-
农业气象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介绍
-
农业气象站的产生与发展
-
如何治理大气污染?(吸收法和吸附法)——上
-
如何治理大气污染?(催化净化法、燃烧法、冷凝法)——下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档案及材料
-
蠕动泵的优缺点(蠕动泵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
最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制定指南【试行】(附详情)
-
脱氮除磷的三种工艺(SBR、3A、A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