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认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原则。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原则。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要以人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优势,构建良好的生态循环体系,重现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是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明显,农村条件千差万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各地应因地制宜,分步指导,逐步实施。要从不同村庄的区位特点、经济状况和群众需求出发,花小钱、办大事、办实事,力求特色。
三是城乡统筹原则。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要跳出就农村论农村的误区,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要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建设机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社会经济的制度环境和法制环境,实施财政反哺的经济政策,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引导、农民自愿原则。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靠一家一户解决不了,靠一村一乡的力量也不够,必须由各级地方牵头,各部门广泛参与,统筹规划,整体行动。各级地方作为农村环境建设的领导者,既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制定、政策扶持、宣传发动和思想引导的职责,又要防止大包大揽、强制推行。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要充分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无论是村庄规划编制还是建设方案的选择,都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农民参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系统性原则。
农村人居环境是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区位空间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要素的复合系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兼顾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等多方面,不仅要考虑短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要顾全大局,充分考虑长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尽可能覆盖人居环境建设的每个方面,争取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
六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原则。
人居环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发展农村文化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突出乡村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与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故有的空间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
怎样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引导农民开展秸杆还田养畜。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需要指出的是,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要突出农村特色、自然景观和田园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
如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个人感觉要和村民一起努力才行,缺了哪一方都不行。的责任主要是基础建设方面,道路建设,垃圾站,垃圾池,垃圾车等方面,还可以提供一些公益扶贫岗位,如保洁员等,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可以保持农村环境整洁。村民这方面就要提高环保意识,村委会督促村民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
如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
据报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作出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报道称,对此,农业农村部将按照部署要求,履行好牵头责任,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逐项分解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工作目标、时间进度,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每一项任务都有人抓有人管落实落地。
农业部负责人表示,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是推进这项工作的重点之一,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以加强优化村庄规划管理为引领,推动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生态宜居的村庄建设格局。
今后一方面要发挥好村级组织作用,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垃圾收集转运等服务,另一方面要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开展房前屋后和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整治,逐步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