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

2021-02-24 14:22:24发布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区。地貌起伏不平、陡坡沟多、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等,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毁林开荒、陡坡顺坡开垦、超载过牧、盲目扩大耕地、滥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等人为不当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河、湖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


  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性


  1.冲毁土地,破坏耕田


  尤其在丘陵地带,耕地主要分布在沟沿线以上的梁峁塬上,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2.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按照一个大概的比例,在流失的地表土中,每吨差不多含氮0.5公斤、磷1.5公斤、钾20公斤。水土流失不仅减少了土壤中的氮、磷、钾主要养分,也减少了土壤中硼、锌、铜、锰、铁等微量元素含量。据测定,流失的坡耕地比不流失的梯田,微量元素要减少1/3~1/2,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地、植被等生态系统要素,导致生态失调,进而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4.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水库、河道和渠道,影响水利发展和水利工程效益发挥。


  5.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人类生存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资源。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地形破碎,土层变薄,地表物质“沙化”和“石化”,特别是土石山区,由于土层流失殆尽、基岩裸露,有的群众已无生存之地。据初步估计,由于水土流失,中国每年损失耕地3.7万公顷,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左右。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损失已直接威胁到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存,其价值是不能单用货币计算的。


  6.削减地力,加剧干旱发展


  由于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壤日益瘠薄,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透水性、持水力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使农业生产低而不稳。据观测,黄土高原每年平均流失16亿吨泥沙中含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吨,东北地区因水土流失损失的氮、磷、钾总量约317万吨。资料表明:全国多年平均受旱面积约2000万公顷,成灾面积约700万公顷,成灾率达35%,而且大部分在水土流失严重区,这更加剧了粮食和能源等基本生活资料的紧缺。


  7.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下游河道,降低行洪能力,一旦上游来洪量增大,常引起洪涝灾害。1949年以来,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8厘米—10厘米,有的河段已高出两岸地面4米—10米,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河流都有类似黄河的情况,随着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剧,各地大、中、小河流的河床淤高和洪涝灾害也日益严重。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洪涝灾害,全国各地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第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


  8.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水土流失不仅使洪涝灾害频繁,而且产生的泥沙与流失的氮、磷及化学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引起水库、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威胁到水利设施及其效益的发挥。据初步估计,全国各地由于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水库、山塘库容累积达200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淤废库容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200多座,按计算费用每立方米库容0.5元计算,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而由于水量减少造成的灌溉面积、发电量的损失以及库周生态环境恶化,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9.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河口、港口的淤积,致使航运里程和泊船吨位急剧降低,而且每年汛期由于水土流失形成的山体塌方、泥石流等造成的交通中断,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据统计,1949年全国内河航运里程为15.77万公里,到1985年减少为10.93万公里,1990年又减少到7万多公里,已经严重影星到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


  10.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是由陡坡开荒、破坏植被造成的,且逐渐形成了“越恳越穷,越穷越恳”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是历史遗留下来的。1949年以后,人口增加更快,水土流失与贫困同步发展。如不即使扭转,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口日益增多、群众贫困日益加深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


  一、工程措施:


  1、径流调节工程:a.蓄水工程,建在水土流失形成区上游。


  b.引排工程,建在形成区上方,侧方。


  2、拦挡工程:a.拦沙坝谷坊工程。


  b.挡土墙工程。


  c.护坡工程,修梯田等。


  d.变坡工程,对山坡修水平台阶。


  e.潜坝工程。


  3、排导工程。(修导流堤,顺水坝,排导沟,渡槽,急流槽,明硐,改沟工程)。


  4、停淤工程(修停淤场,拦泥坝)。


  5、农田工程(水改旱,水渠防渗,坡改梯)。


  二、生物措施:


  1、林业措施:构建人工森林植被,建水土保持林,护床防冲林,护堤固滩林。


  2、农业措施,水土保持的耕作措施。


  3、牧业措施:适度放牧,改良牧草,改放牧为圈养,选择水土保持好的牧草。

打赏支持